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了农民子女成才 为了农村家庭致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16:24 人民网

  我校是一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创办于1999年。近年来,学校坚持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面向广大农民子女开展职业培训。学校响亮提出“一切为了农民子女成才,一切为了农村家庭致富”的口号。四年来,学校共安置农村学生33000多人,每年实现工资收入3亿多元。帮助17000多户农村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为3400多名下岗职工安置了工作,学校声誉与日俱增。仅2004年到校报名求学的农民子女达1.5万人,由于学校条件限制仅招收1.2万多人。目前,学校在校生2.48万人(农民子女占98%),比创办时增加了300多倍;有教职工1639人,比创办时增加了80倍。学校现建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460亩。总投资1.9亿元。我们在办学中不断开拓创新,坚持把好教育质量关,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较短时间内,用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办学,探索出了按需求设专业、按“订单”搞培养,以就业为目的的办学模式,在推进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做出了一定贡献,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立足农民致富办学校

  我出生在农村,对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农村的情况很了解,对农民具有深厚的感情。农村为什么落后贫困,我感到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农村人口素质问题。现实中我省有相当部分农村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如果没有经过职业培训,没有一技之长和专业知识,回家务农,“种田不如父兄,养猪不如姑嫂”;外出打工,只能从事简单的劳力重活,劳动力价值十分低廉。农民子女急需职业教育、渴望成才就业。1999年,我们创办四川联合经济学校时,正面临中等职业教育全面下滑趋势,出路在哪里?为此,当年我亲自带队,行程十多万公里,对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江、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的300多家企业逐一进行走访,发现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有的单位甚至开出年薪20万元也难以聘请到高级技工。同时,通过对全省21个市州以及周边省市如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等省市的生源市场进行调查发现,每年有大量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升不了高中、高中毕业生升不了大学,他们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获得就业能力和创业本领。我们深切感到,一方面农村大量年轻力壮的劳动者,由于缺乏就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就业困难,致富无门;而另一方面就业市场巨大,职业技术人才资源供不应求。为此,我们找到了办学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只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创新职教培养模式,与巨大的就业市场对接,从企业需要出发,提高学生的“附加值”,职业教育一定大有可为,出路就在这里。我们坚定了发展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做贡献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树立了“办学必须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办学必须立足农业现代化、适应农村城市化、服务农民市民化”的思想。确立了“一专多能市场化、务工创业闯天下”的培养目标。坚持“市场化办学、企业化经营”的办学思路。我们以市场为导向、以教书育人为中心、以安置就业为根本,制定了“重基础、重实践、重技能、宽口径定位培养”的“三重一宽”教学方略。建立了专职辅导员与学生“同学习、同生活、同劳动、同活动”的“四同”制度等等。这些新的观念、思路、模式、机制和手段,使我们办学成效越来越突出,基础越来越坚实,路子越走越宽。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订单”培养适用人才

  针对就业市场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特点,以及广大农村家庭学生“以求知为前提、以就业为手段、以致富为目的”的愿望,我们确立了“订单”培养模式。为此,我们为学校发展跑‘订单’,按‘订单’需要育学生、以学生需求拓市场。

  一是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跑“订单”。我们对4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筛选后,与诺基亚公司、海尔集团等全国180多家企业签订了《委托培养合同》,毕业生需求量已超过2万人。其中,2005年、2006年毕业生需求超过13000人。“订单”是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是根据就业市场需求、企业需要的供需总量平衡而确定。

  二是按“订单”需要设专业,调整服务方向。我们先后停办了3个无“订单”需求或需求量极少的专业,新设了4个有市场潜力的专业,共开设了10个专业。其中,有服装制作与营销、酒店服务与管理、电子技术等6个拳头专业。

  三是按“订单”要求优化课程结构,组建师资队伍。在课程设置上,削减了文化课的比例,加大了专业课的份量。推行“文化课四+专业课AX+技能课BX+实习课”的课程设置体系。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3∶7,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4∶6,还增设了用人单位指定的课程。2000年6月,学校得知浙江将军大酒店急需水电维修技术人员,就在酒店专业增设了“水电维修”这门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目前,该酒店70%的员工是我校毕业生。在组建师资上,根据订单的需求,保持文化课教师相对固定,专业课教师合理流动,实现了教师的年龄、知识、专业、类型结构多元化。

  四是以技能培训为重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一方面,我们按照“少理论多实践、少单一多综合”的原则,针对市场需求、单位需要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校本讲义,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偏科与偏见、吃不饱与消化不了、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矛盾。另一方面,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实作训练,保证学生有一半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的优势,把教学实践环节延伸到企业生产实习过程中,使学生在干中提高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在运用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提升理论水平。同时,坚持与市场接轨的专业资格培训,让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获得多种专业资格证书,如文字员录入证、英语等级证、普通话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等相关专业上岗资格证书。我们还定期邀请用人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给学生上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去年,浙江一服装公司原来打算只在我校录用50人,在对我校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考察后,将原有职工辞退330人,一次性录用我校毕业生380人。这批学生进厂后,第一个月工资就比该公司同期员工高290元。通过订单培养,保证了毕业生有业可就、有业能就、就业能稳。

  三、以学生就业为己任,创建学生就业服务新机制“出口畅”“进口旺”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显著特点,尤其是我们这种面向广大农民子女的职业学校,更要畅通“出口”,才能兴旺“进口”。为此,我校始终把学生就业工作确立为“一把手工程”,积极探索为学生就业服务的新机制,着重抓好五个保证:

  一是合同保证。学校招生前,与用人单位签订《委托培养合同》。学生入学时,与每个新生签订《就业合同》,保证为所有毕业生安排工作。否则,赔偿违约金。

  二是岗前培训保证。学生完成学业上岗前,学校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对他们的职业道德、单位规章制度、就业观念等进行全面培训,让学生一到企业就能上岗,很快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成为企业合格的员工,缩短了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

  三是追踪服务保证。学生就业后,学校到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协助他们解决困难,对失业学生通过培训后重新安排新的工作岗位。定期到各地召开家长座谈会、组织家长代表到用人单位参观探望,每月给家长写一封《告家长书》。

  四是就业组织保证。学校成立了安置部、家长联谊部,在省外设立了6家就业办事处,有80多名教职工为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服务。自学校毕业生就业以来,共处理学生与用人单位经济纠纷7起;配合用人单价处理违纪学生23次;护理生病学生36人次;护送生病学生回家12人次;解决学生财物被盗46起;各办事处举办违纪学生培训班3起。

  五是就业网络保证。学校凭借高度的市场意识、真诚的合作愿望和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在全国建立了一个纵横交织的庞大就业网络。纵向上,既有地方党委、政府及其人事、劳动部门的参与与支持;横向上,更有大量的用人单位加盟。形成了学生供不应求的就业局面。

  通过五个保证,几年来,学生就业市场已拓展到全国二十多个大中城市、五十多个行业,就业率达100%,“订单”兑现率达100%,就业稳定率达96%的成绩;重新调整就业学生近800人次。扎实的工作,优质的服务,学生良好的就业,有效地增强了我校影响力,学校名声越来越大,信誉越来越好,形成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发展局面。山东、湖北、陕西、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越来越多的学生到我校读书。每年都有很多已毕业的学生家长和在校学生家长把自己的亲戚、朋友、熟人的孩子推荐到我校就读,慕名而来求学的达到60%以上。一家两姊妹、三姊妹先后到我校读书的达600多人。

  我校面向农民子女开展职业教育,树立新的办学理念,探索新的办学模式,运用新的育人机制,强化新的服务手段,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我校的发展得到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极大关怀和支持,学校办学规模由几百人扩大到上万人,实现了跨越发展。张学忠书记、张中伟省长、陶武先副书记、柯尊平副省长和省教育厅杨泉明厅长等领导亲临学校指导和关怀。学校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以及四川电视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四川日报等新闻媒体采访报导。

  四年来,我校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今后,我们将立足四川、借鉴全国各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把学校办大办强,办成名牌,努力为科教兴国和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