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西霞口:从共富到和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09:07 大众网-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任松高 彭辉 本报通讯员 张海涛

  山还是那座山,海还是那片海,如今的荣成市西霞口村,却已不是那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了。

  4月下旬,循着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的足迹,记者探访西霞口,两个词在脑海逐渐清晰起来:“富足”、“和谐”。穷而变,变而富,富而和——西霞口人走出了耐人寻味的“西霞口模式”。

  18年前的“资产重组”

  西霞口依山靠海,“出海撒一网,归来鱼满舱”。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村民生活还停留在温饱线上。原因何在?

  当时的西霞口村分成两部分:一个农队,一个渔队,农队只管种地,渔队只管打鱼。渔队扩大发展需要人和建设用地,农队不能给;农队想在农闲时间下海打鱼挣点钱,政策不允许。两队资源不能共享,极大制约了经济发展。只要把两个队一合,问题就迎刃而解。可在那时,这样的做法在全省还没有先例。但西霞口人就敢吃第一只螃蟹,1987年,他们冒着风险将两队合二为一,成立了全省首家村级渔业公司。这一合,让西霞口的发展潜能一下迸发出来,在之后的三四年里,西霞口的经济收入一年翻个三四番,是很平常的事。

  18年前的这次“资产重组”,让西霞口这艘“轮船”找准了方向,加大了马力,开始了全速冲刺。

  从一枝独秀到花开五朵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西霞口的捕捞业盛极一时,年捕捞收入超亿元。但西霞口人没有被冲昏头脑,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仅靠捕捞业支撑全村经济,风险很大。他们确立了“以港兴贸,渔工贸三足鼎立”的发展思路。建起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海珍品养殖基地,走“以养兴渔”的路子。向工业进军,先后办起14家合资企业和20多家内资企业。加大港口建设力度,办起了全国首家村办国际海运公司,海上贸易越做越大。借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东风,把造船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造船订单已排到2008年底。

  现在,西霞口人将创业的触角又伸向了旅游业。他们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全国第一家村办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控股经营成山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去年接待中外游客52万人,旅游收入2400多万元。旅游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家和万事兴

  富裕起来的西霞口,把尽量多的资金投入到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增强村民生活保障上。现在,西霞口人享有一系列福利保障:幼儿园和小学全免费,初中生每年补助500元,高中生2200元,大学生第一年补助6000元,并逐年递增;村民生病,住院费、药费全免;每个村民每月可领取生活费120元,最低生活保障每年7000元;没有退休金的6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取150元的养老金……

  物质文明带动了精神文明的提升。胡锦涛总书记到村民田文冰家做客时,女主人自豪地告诉总书记:“我们在这里生活得既舒适又安全,平时出去串门,家里都不用锁门,村里没有一家安防盗网的。”总书记高兴地说:“这说明你们很有安全感,安居乐业了。”

  富裕人更和,家和万事兴。如今的西霞口,正在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迅跑。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