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改进新闻评论的写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10:27 人民网

  王毅

  在坚持新闻评论的指导性的同时,如何改进新闻评论的写作,增强新闻评论的可读性?这是新闻评论写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近年来,笔者围绕这个问题从不同层面写过一些文字,现予以梳理,以期对改进新闻评论的写作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还要以情感人

  新闻评论,重在“评”和“论”,就是说,主要是说理,要以理服人。但要写好一篇评论,光具备说理性还不够,还要将说理与抒情相结合,力求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什么是新闻评论的抒情性?新闻评论的抒情性,就是指在新闻评论的写作过程中注重情感渲染,以求达到深化、强化评论主题的目的或效果。如果没有抒情性,在写作时笔锋不带感情,只是拉开架势讲大道理,板着面孔机械地说教,就达不到评论教育人民、指导工作的应有效果。大凡优秀的评论文章,在写作上都是注重说理与抒情相结合,使情理交融,理情并茂。

  那么,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如何体现抒情性,怎样抒情呢?

  首先,作者要投入地去写。既要用“脑”去写,写出思想,也要用“心”去写,写出真情实感。只要作者写得投入,将自己的爱憎褒贬融入字里行间,文章自然就会情感化,就会打动人、感化人。

  其次,通过运用诗句或诗化的语言,运用反复和排比等修辞手段抒情造势。

  例一:笔者撰写的一篇署名评论《医治冷漠的灵魂》(《铜川日报》1993年8月20日第一版,荣获1993年度陕西新闻奖),其中引用了一位诗人的几句诗。文章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急于救人的民工用拳头‘教训’那个不知是车主还是货主的人不大‘文明’。请听一听我们愤怒的诗人的壮歌吧:

  ‘不!这个早晨我看见一只巨大的人类道德的拳头伸过我的窗前:带着诗歌的呼啸砸向他们’这撼动人心的诗句,是对那一道道见死不救的冷漠目光的强烈抨击。”

  这几行诗句的引用,生动而有力地深化和强化了“医治冷漠的灵魂”这一评论主题,也使文章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大大增强。

  例二:《人民日报》1994年9月4日第一版发表的社论《高扬不屈的旗帜——热烈祝贺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开幕》,结尾一段是这样写的:

  “太阳给你一片火红,你要释放生命的热能。春风对你亲切呼唤,你要挺直不屈的身影。愿不屈的精神之旗鼓荡友谊、爱心的和风在远南运动会上高高飘扬,在每一个残疾人和健全人心头高高飘扬!”

  这一段抒情色彩浓烈的议论,运用的是诗化的语言,形象生动,文采飞扬,使“高扬不屈的旗帜”这一评论主题得以进一步升华和深化。

  例三:仍以人民日报社论《高扬不屈的旗帜》为例。文章本论部分连续三次写道:

  “在这面旗帜上,写着残疾人直面人生、笑迎挑战的气概。……在这面旗帜上,写着残疾人追求光明、憧憬未来的情怀。……在这面旗帜上,写着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

  “在这面旗帜上,……”反复出现,语势不断强化,语意层层递进,犹如几根坚实的支柱,把“不屈”这一评论主题的大厦高高擎起,使整篇文章磅礴着一股澎湃的激情,朗读起来让人感到振奋、兴奋和感奋。

  讲新闻评论的抒情性,不是说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就可以随意兜售情感,抒情还要适度,不然,就可能使新闻评论异化成为另外一种文体。抒情要适度,应注意两点:一是要把握好抒情的语言。抒情性的语言,在整篇文章中,要尽量少而精、精而当,在注重文采时,切忌华而不实。二是要把握好抒情的态势。在高唱赞歌时,抒情不可以过热,要热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是阳春三月温暖的阳光,而不是酷暑盛夏的炎炎烈日;在抨击丑恶现象、抒发义愤之情时,不可以偏激,要让人们在看到阴影的同时,更要看到阳光。

  二、也要讲信息量

  我们通常把新闻报道的形式划分为三大类:消息、通讯和评论。消息,以传播信息为主;通讯,着重再现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评论,则主要是深化新闻主题,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这可以说是共识。然而,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我们看到这样一种新变化:受众对于新闻评论文章的阅读,已不仅仅满足于接受思想教育或者得到某些理性的启迪,他们从中也需要获取一定量的新鲜的信息,尽管这种对言论所蕴含的信息量的需求并没有对消息和通讯那样大。

  讲信息量,可以使评论文章的论据更加充分和有力。以《人民日报》1996年1月30日第一版“今日谈”栏目发表的《兴农新气象》一文为例,全文不足600字,但包含的信息量却比较充足。文章一开头就传递了3条信息:“近日,在农民日报举行的‘九五’期间合作投资开发农业的研讨会上(第一条信息:会议信息),深圳好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宣布:投资3亿元在乌苏里江畔的虎林县开发荒原38万亩(第二条信息:投资信息)。黑龙江省副省长表示热烈欢迎全国各地的企业到该省投资开发农业,并保证这种投资‘有利可图’(第三条信息:优惠政策信息)。”紧接着,文章第二自然段写道:“与会的一些专家学者指出,近年来,我国已有一些工商企业投资开发农业,产品畅销国内外,既发展壮大了企业,又为振兴我国农业做出了贡献(第四条信息:背景性信息)。”在摆出以上几条信息之后,文章才亮出“这是党中央强调把农业放在首位之后出现的新气象”的主题,这就使文章主题这根柱子牢牢地立在了坚实的地基之上。为了进一步论述“兴农新气象”这一主题,告诉人们“综合开发农业潜力很大,大有可为”,从而说明“党中央提出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是完全正确的”,作者在文章即将收尾时又引用了一段小资料:“目前,我国有9亿亩需要改造的中低产田,有20亿亩可利用的荒山荒坡,有47亿亩可利用的草原草地,还有2.6亿亩内陆水域、1.8亿亩浅海海域(第五条信息,还是背景性信息)。”显然,比较充足的信息资料,使得《兴农新气象》这篇言论的论据更加充分而有力,因而也使得文章小中见大,短而不失分量。

  讲信息量,可以使评论文章的新闻性增强。作为新闻评论,首先要讲新闻性,而其新闻性需要通过具有新近性的一定数量的信息来体现。《人民日报》1996年4月8日第四版“人民论坛”栏目发表的《上海控烟以后》,就是一篇信息量很大、新闻性极强的评论。这篇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多达20条左右,可以说,是一株枝繁叶茂的消息树。作者从“目前,上海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在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写到“上海控烟后,对全国的影响日益扩大”,之后指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在这三个层次的论述过程中,文章向读者传递了一系列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和具有新闻性的大量信息。如,“上海控烟以后,上海的一些大众媒体率先垂范,电台、电视台先后撤下‘这是万宝路的世界’之类的洋烟广告……前不久,在体育馆看曼陀瓦尼乐团演出的近万名观众,无一人在现场公开吸烟……武汉、广州、昆明、南京、北京等26个大、中城市,也先后以政府名义颁布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规……”这些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可谓一组控烟动态信息集纳。再如,在阐述“要重视中、小学生的控烟教育”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时,文章又为读者提供了诸如“有些中、小学校近1/3的学生吸烟”、“我国在吸烟领域,有多项指标数世界第一”等大量的来自新闻报道的信息。还有,文章的结尾也是新闻化的:“最近,‘东方时空’报道了北京王府井和新加坡搞好环境卫生的情况……”这些,无疑都使《上海控烟以后》这篇评论文章的新闻性大大增强。拜读《上海控烟以后》这篇佳作,得到一个有益启示:评论的新闻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评论的可读性,新闻性强,可读性就强;而评论的新闻性,又受到其所蕴含的信息量的影响,信息量越大,新闻性和可读性也就更强。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建立,广大读者对政治、经济、科技、市场、文化以及生活等各类信息的需求必然愈来愈迫切。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编辑,在写评论时,不仅要努力做到思想含量高,也要像采写消息和通讯那样注重增加信息量,从而使文章更具有新闻性和可读性,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三、让“绿叶”鲜亮起来

  如果把新闻报道比作“花朵”的话,“花朵”配上“绿叶”,与新闻报道配合同时发表评论,便显得格外动人。此类文章,可以形象地称之为“绿叶评论”。

  那么,“绿叶”怎样才能鲜亮起来呢?

  首先,要掌握两个基本点:第一,评论选题要源于新闻。要紧紧围绕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做文章,不能游离于新闻报道之外。第二,评论立意要高于新闻。要起到深化、强化新闻主题的作用,不能就事论事。

  在掌握两个基本点的前提下,为新闻报道配写评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立足点要高。要站在现实与历史的制高点上来分析新闻所揭示的问题或现象。只有这样,确立的论点才有高度。譬如,《人民日报》为通讯《老区学生进京求学记》配发的评论员文章《不同寻常的“对接”》(《人民日报》1995年12月26日第一版),就是一篇立足点相当高的言论。这篇通讯所讲述的,是1995年金秋时节,在北京圆明园学院与北京市教育局的帮助下,首都15所重点中学迎来15个革命老区60名学子读高中的故事。如何看待这一新闻?人民日报评论员站得高、看得远,一开头就写道:“北京15所重点中学,义务培养60名来自革命老区的农家子弟就读高中的故事,因为触动了一个重大的时代主题,读后令人心情激动不已。”“一个重大的时代主题”是什么?文章对此作了高屋建瓴的论述。首先指出:“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社会实验:从最贫穷的老区,层层选拔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送入首都最知名的重点中学接受教育,由中学而大学,学成之后,再回老区贡献才智。这样,60名学子就成为60颗种子:是老区的种子,被播入现代知识的沃土;又将是知识的种子,重新播入革命老区的土地。”接着又强调:“这也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对接’:是知识和贫困的‘对接’;是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政治文化中心和边远老区的‘对接’;是现实和历史的‘对接’。”“一个重大的时代主题”、“一次不同寻常的社会实验”、“一种不同寻常的‘对接’”,正因为人民日报评论员是站在现实与历史的这个制高点上来审视首都重点中学义务培养老区农家子弟读高中的故事,所以,这篇评论员文章的立意才不同凡响,才具有战略高度。

  二是抓问题要准。要抓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做文章。《人民日报》为新华社消息《一位母亲强烈呼吁扫黄打非不可手软》配发的评论员文章《警惕“电脑犯罪”》(《人民日报》1995年12月18日第一版),就是一个范例。“电脑犯罪”这个问题带有倾向性,抓得很准。新华社消息报道的内容是,一位苏州女工给江苏省副省长、苏州市委书记杨晓堂写了一封举报信,信中讲述了发生在她幸福家庭中的一段痛心不已的故事。消息中将此信摘发,希望能唤起全社会对黄色出版物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给以足够重视,也希望那些制黄贩黄者能意识到自己的罪恶而悬崖勒马。《人民日报》以《警惕“电脑犯罪”》为题,为新华社这条消息配发评论,可谓抓住了要害,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关键。因为,高科技犯罪,“制黄贩黄、盗版盗印,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引起警惕,不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任其蔓延,势必影响千千万万个孩子,千千万万个家庭,甚至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未来和命运。”新华社的消息,配上《人民日报》的评论,发表后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很快出现了加大扫黄打非力度,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的可喜局面。实践证明,《警惕“电脑犯罪”》这个题目抓对了,抓得非常及时。

  三是选角度要小。要从最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一个亮点着笔去写,以小见大。《人民日报》1995年11月10日头版发表一篇通讯《仁寿县委书记的追求》,为其配发的“今日谈”专栏评论格外醒目:《请注意“第一信号”》。作者从“把群众情绪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通讯开头的一句话,是四川省仁寿县委书记卓明安的座右铭)这一最有价值的亮点入手来写,角度虽小,反映的却是重大主题。因为,“‘第一追求’,反映了共产党人为什么生存;‘第一信号’,反映了共产党人如何生存。‘群众的情绪’是由‘群众的利益’决定的,‘第一信号’反映的问题,事关群众,事关大局,事关党之兴衰。”有些报纸的配发言论,口子开得比较大,论述不够集中,篇幅也长,不能很好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为新闻配发言论,应提倡小角度写大主题。现在,广大读者最喜欢阅读短小精悍的文章。我们写文章,也应该把读者情绪当作第一信号,把读者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文章怎样才能短下来?首要的一条,就是角度要小。

  四是挖主题要深。为新闻配发言论,目的在于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这就要求配发言论的写作要做到挖掘深刻。挖掘要深,论据必须有很强的说服力。例如,《人民日报》1995年11月7日一版以《重视名牌的宏观效应》为题,为关于彩虹电子集团公司壮大民族工业的报告《看“彩虹”!》配发的一篇言论,篇幅不足400字,但对新闻主题的挖掘却比较深刻。为了说明名牌的宏观效应“多么应该受到重视”,文章一连使用了三个最有说服力的事实论据:“大庆是这样的企业(特大的名牌企业),大庆的建成,使我国把贫油帽子扔进了太平洋;宝钢是这样的企业,它的建成和投产,使我国钢铁工业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了20年;彩虹也是这样的企业,它的发展,为我国彩管和彩电两个行业的成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事实胜于雄辩,这往往比拉开架势讲一通大道理要深刻得多。当然,挖掘要深,还要求论证必须有很强的逻辑力量,等等。

  总之,只有做到源于新闻而高于新闻,做到立足点高、抓问题准、选角度小、挖主题深,与新闻配发的“绿叶评论”才能写出质量,写出分量。

  四、“嫁接”是一个好方法

  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如果有两篇言论呈现在你眼前:一篇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一篇是署名评论,你会首先选择哪一篇阅读?答案可能是:署名评论。为什么呢?因为,署名评论一般来说具有鲜明的个性,可读性强;而评论员文章往往是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也许,这篇评论员文章非常重要,写得也很好,但就是因为有可读性不强的惯性印象,所以放到一边了,评论员文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实际效果也就打了折扣。这就引出一个话题:改进评论员文章的写作。怎样改进?“嫁接”是一个好方法,就是使署名评论与评论员文章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评论形式——署名评论员文章,既能保持评论员文章原有的指导性,又能保持署名评论原有的可读性。

  其实,早在1998年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工作会议上,中宣部领导就提出,“评论员文章要向署名方向发展”。有的党报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从全国来看,还处在“初级阶段”。现在,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三贴近”,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这为评论员文章向署名方向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写署名的评论员文章不仅是可以积极探索而且是大有可为的。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绝对化、简单化、片面化,研究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区别对待:如果从宏观层面直接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选某一个大的视角切入进行阐述,提出指导全局的要求,就必须以“本报评论员”的名义发表;如果从微观层面具体解读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选某一个小的视角切入进行阐述,发表关乎大局的意见,就应该以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

  署名的评论员文章,既不同于一般的署名评论,也有别于传统的评论员文章,它兼有“本报评论员”和署名评论作者的双重身份:作为“本报评论员”,它代表的是组织,发表的评论强调思想的一致性,就是必须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署名评论作者,它代表的又是个人,发表的评论注重思考的独立性,就是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前提下,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见解。

  写署名的评论员文章,要力戒大话、套话、空话,要写得生动一些、活拨一些、泼辣一些。在当前,尤其要贴近群众,就是善于在评论中运用群众既听得懂、又喜欢听的语言进行阐述。群众听得懂、喜欢听,才能在引导人、武装人、鼓舞人、塑造人等方面真正发挥作用。

  写署名的评论员文章,要注意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小我”是局部、是眼前,“大我”是整体、是长远。“小我”发表的是个人的意见,但应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应该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应该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

  写署名的评论员文章,是培养名评论员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中包括培养一批坚持正确导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这其中当然包括名评论员。“名”者,知名度也。让评论员从“幕后”走到“台前”,有利于提高评论员的知名度,有利于调动评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名评论员。

  各级党报,尤其是中央党报,在积极推进评论员文章改革创新,正确引导评论员文章向署名方向发展方面应该带个好头。这样,既能更加有力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又能更加充分地体现多样化。(作者为陕西省铜川日报社副总编辑、主任记者)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