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旅游:反思之中求展翅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11:28 人民网 |
人民网记者:万秀斌 杜海涛 3月28日,甘肃省嘉峪关市迎来新春过后的第一个旅游专列。来自香港的百名游客,在古老的嘉峪关面前,领略到了历史的沧桑和西部的苍凉。 甘肃省的旅游业发展,也像嘉峪关下的土地一样,沉寂中忍受着几份冷清。 “知道敦煌,不一定知道在甘肃境内;看过《读者》,不一定知道是甘肃出版的;吃过牛肉拉面,却不一定知道源自兰州。”在甘肃不少地方,我们都能听到这调侃性的“段子”。其潜台词是:甘肃省有好的资源,有好的品牌,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抱着金饭碗饿肚子”。甘肃人对此并不避讳,他们在反思中寻求着旅游业的发展之路,在探索中蓄积腾飞的力量。 反思:甘肃旅游差在哪里? “甘肃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有些资源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些年依托这些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自己和自己比发展还比较快,但同全国比我们的差距却很大。”在2004年底召开的甘肃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长陆浩对甘肃省旅游经济发展把了脉。 甘肃境内有古丝绸之路穿越,有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城楼、武威西夏碑和东汉铜奔马等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旅游资源丰富。甘肃省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4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为973.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43%;旅游业总收入为55.25亿元,增长134%;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3.67万人次,增长133%。纵向比,形势可谓喜人。然而放眼全国,甘肃旅游经济仍排在倒数几位。 差距在哪里?甘肃省旅游局局长邓志涛分析说,一是甘肃旅游开发总体水平低、产品档次低、接待能力低、市场知名度低;二是资源整合难度大,规划滞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单一,配套服务设施不健全,尤其是交通制约严重;三是市场促销力度小;四是旅游企业“小、散、弱、差”,机制不活,缺乏市场竞争力;五是各类旅游人才严重匮乏。 “一副牌只打了一张牌。甘肃旅游多年来主要集中在‘丝绸之路’等人文旅游上。除此之外,甘肃还有其他富集的旅游资源。”邓志涛说,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为山水风光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甘肃是个多民族省份,为民族风情游提供了多彩的内容;甘肃还是“两弹一星”和“神舟五号”的研究与发射基地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游客开始分层,只有开发多样的旅游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擂鼓:旅游要成长为支柱产业 年初,甘肃省委常委会在研究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时明确提出,要抓住机遇,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力争3至5年内培育成支柱产业。 “旅游业在促进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增加社会就业、扩大对外开放和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甘肃省副省长孙小系在今年全省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说。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打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格局,整体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近日,甘肃省旅游局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正式签定《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合同书》,标志着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战鼓已经擂响,甘肃各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全面提速:为确保敦煌铁路年底建成通车,3月的河里走廊上,建设者们干得正酣;甘肃境内规划的几个民航支线机场也正在建设之中。 为确保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甘肃各地积极调动和吸纳社会资本,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阳关是我国古代西去的重要通道。敦煌书画院等单位自筹资金修建了包括阳关关城、汉唐军事陈列馆、都尉府、丝绸之路文化馆在内的阳关博物馆,让游客在领略阳关风貌的同时,也能通过博物馆的丰富内容,感悟历史变迁。 为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缩减游客在洞窟内的逗留时间,敦煌莫高窟正在筹划建设“展示中心”。在展示中心,游客不仅能跟随高清晰数字图像进行洞窟的实景漫游,还可通过主题电影深入了解敦煌的历史、地理、佛教文化和石窟艺术等内容。 如今,甘肃省已经确定了“一个中心、三大旅游区、六条旅游线路”的旅游业发展总体格局,即以兰州为中心,建设以敦煌市为依托的西部旅游区,以兰州为依托的中部旅游区和以天水市为依托的东部旅游区。形成六条线路:西线——丝绸之路大漠风情游,南线——回藏风情草原风光游,东线——丝绸胜迹寻根朝觐游,北线——黄河奇观石林风光游,东北线——道教圣地黄土风情游,东南线——自然风光天池溶洞游。 “甘肃旅游开发虽然处在初级阶段,但后发优势较大,前景广阔。”省旅游局长邓志涛对未来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