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成都:农民进城成市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11:29 人民网

  人民网记者:王明浩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农民新村,一幢幢青砖勾缝的川西民居沿河依次排立,家家户户挂着木刻楹联和大红灯笼。在一座四合院外,挂着一幅楹联,上联“一曲清流绕古镇”,下联“千竿翠竹隐新村”。今年35岁的主人李建茹乐呵呵地说:“这是安仁农民新村的写照。”前不久他搬到新村开了个茶馆,游客参观完新村来喝茶下棋。“收入还可以。”李建茹介绍,村里不少人都忙着办农家乐,有些周边的企业就业。

  从种地到自己开铺子,从泥瓦房到花园别墅,从农民转变为市民——李建茹们过去梦想的事情成了真。托起这个梦的,是成都市推进的“农民向城市集中”战略。

  成都市委副书记邓川告诉记者,成都1044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了63%,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拉大了城乡差距。2003年以来,成都对重点规划区内建设用地,按城市居住小区标准统一规划建设新式社区,实行农民集中安居。同时促进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让农民失地不失业;对非建设用地区域,走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居住方式改变相结合的路子,建设田园式农民新居,发展旅游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绝不比城市居民小区差!”新都工业区管委会规划市政部部长王剑波说起“万人小区”——锦水苑,一脸自信。2004年,锦水苑一期工程竣工,新都镇5个村的366户农民喜迁新居。如今已住进近万名失地和“准失地”农民。“从没想过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沱江村四组农民吴朝贵说。农民搬进集中居住区,生活咋办?身在工业区,许多人在政府的培训、推荐下进厂务工。小区人流量大,不少农民就近开商店、饭馆。

  在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记者走进一家名“槐花树”的农家乐院,家住武侯区的林德秀正和亲戚一起游玩。“一人一天20块,管吃管喝。还能看花,真好!”谁曾想到,3年前,这里因基础设施差,还是区里有名的贫困村。2003年,锦江区将农居按“川西民居”风格打造“花乡农居”,并完善基础设施,与花卉规模种植、销售结合,形成3000多亩的观光农业景点。农村就地变成了城市,农民变成了新市民。至今,红砂村仅“花乡民居”就已接待游客262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9682万元。去年全村人均收入5203元,高出成都市平均水平。

  成都目前已建成287个农民社区,对近20万农民做了异地安置。2004年,成都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72元,同比增加417元,增幅创历史新高。农民住进社区后,生活习惯、精神风貌也有了很大改观。大家把社区当成一个大家庭,不但维持每户“小家”的卫生,也要维持好社区“大家”的环境。“如今,我们社区种的花草大家自觉爱护。”文星镇蜀星花园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邬才蓉说。

  据成都市建委主任翁大伟介绍,2005年,成都将在中心城区修建17个“新居工程”,安置农民10.33万人。另外要完成对区域内符合就业条件人员的培训工作,帮助农民尽快实现城市就业。邓川告诉记者,市里决定用3-5年时间,将城市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模式,以及城里人的居住和生活方式传递并延伸到农村去,彻底改变当前城区农民房屋质量差、设施不配套、人居环境不佳的状况,实现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向城市社区建设管理体制转变。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