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严复“致观澜四弟书”注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18:29 今晚报

  日前,严孝潜先生得到严复“致观澜四弟书”一通,内容涉及严复当年在津的工作、寓居与交往等问题,甚为珍贵。但因事过境迁,信中有些问题尚需解释一下。

  一、关于“海晏”轮。考严复是在1890年6月28日(光绪十六年五月十二日)乘“海晏”轮自福州驶抵天津的。时因海河淤塞,只能驶至南乡白塘口,然后换马车抵达紫竹林。“海晏”是一艘“兵船”(驱逐舰),1872年(同治十一年)由上海江南局制成,船身长300英尺,宽42英尺,吃水20英尺,1800匹马力,排水量2800吨,乘员500名,载炮20尊,在当时是中国自行制造的最大的一艘木壳军舰。下水后,美国驻上海领事陪同到沪的美国海军提督沙德儿前往参观,证实“海晏”轮“除了螺轮和曲拐之外,都是局中自己所制造……是修造得很好的船只”。李鸿章则声称该轮“在国外为二等,在内地为巨擘”。甲申中法战争后,“海晏”编入南洋海军,由福建调遣。当时调用兵船接送官员往来是件很平常的事,史料中相关记载甚多。

  二、关于“吕亲家”、“吕道”和“海军公所会办吕秋樵”。“吕亲家”即“海军公所会办吕秋樵”,系严复长子严璩的岳丈,严复抵津暂住紫竹林吕秋樵家是很自然的事。严复奔丧期间,“学堂公事山积,吕道皆推”。此处“吕道”为天津道的吕耀斗(江苏阳湖人,进士出身),时以道台的官阶由北洋大臣奏调为水师学堂总办。具体工作多由副职处理是当时官场的惯例,所以严复也认为尽管自己“体怠事繁,然无可推诿也”。

  三、关于“十六日移入新居,在法界德威尼寓旁胡同第一家”。严复在紫竹林“吕亲家”住了4天之后,即迁入新居。最近出版的《天津城市历史地图集》载有1888年(光绪十四年)《天津城至紫竹林图》一幅,据图可知“德威尼寓”在法租界大法国路与葛公使路拐角处,“德威尼寓”在图中标为“德威尼洋楼”(原标“德威尼洋屋”,又将“屋”改为“楼”)。该楼约毁于八国联军之役,后建为法国俱乐部,复经重建,即原天津青年宫。几天前,我与严孝潜先生携带相机,打算按图索骥,但围绕今解放北路、滨江道、合江路、哈尔滨道转了一圈,除原青年宫和新建的“海河之子”大楼外,余均拆平,旁边胡同自然也就无迹可寻了。

  四、关于“学堂一班生毕业大考,中堂亲临校勘”。天津水师学堂建立后,仿效福州船政学堂办法,通过各种考试,建立了严格的淘汰制,如每年春、夏、冬小考,秋季大考,北洋大臣亲临阅校等等。1888年(光绪十四年)《北洋海军章程》公布,进一步规定学员在学堂肄业4年由北洋大臣大考,中式者可派练船实习一年,在练船上仍需经春考和秋考各一次,合格者方能重新入堂学习。严信所说的“毕业大考”,当指1890年(光绪十六年)第三届刘传绶等19名毕业生上练船前李鸿章亲自主持的毕业考试。

  五、关于“海军公所”。据《天津城至紫竹林图》,“海军公所”位于法租界水师营路(今赤峰道)与大法国河坝(今张自忠路)交口处,八国联军之役后被占为法国兵营;公所紧邻电报学堂(今赤峰道9号及13、15号尚存旧楼两幢,依稀可见当年风貌),与法国领事馆(已不存)隔街相望。“海军公所”似即《津门杂记》所载之“北洋水师办公处(营务处)”。该办公处建成于1883年(光绪九年),“衙署宏深,堂庑轩敞。又有洋房两所,楼阁峥嵘,美轮美奂,名之曰‘迎宾馆’,以备各西官过津憩息,为授餐适馆之区;屋中一应器具华丽整洁,皆选购西国精良之品,使人取携如意”。

  六、关于“镜清”会操。“镜清”轮系福州船政局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制造的一艘铁肋木壳“快碰船”(巡洋舰),船身长26丈5尺8寸,宽3丈6尺,舱深2丈5尺3寸,吃水14尺3寸,2400匹马力,排水量2200吨,航速15节(每小时15海里),乘员213名,载炮16门,有鱼雷发射管2个,下水后编入南洋海军。当时,南北洋海军有“合操”制度,《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每年节过春分以后,凡南洋兵船……类能征战者,应由海军衙门调归北洋合操,即暂归北洋提督节制……节过秋分以后,南洋兵船仍回南省各岛训练。”其中就包括“镜清”轮。严信中“‘镜清’定何时来北洋会操”一语,指的即为此事。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