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波三折 一条海堤牵动中南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8日03:19 东南早报

  早报记者林泽贵实习记者丰晓飞文/图(翻拍)

  这是一条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花岗岩石砌海堤。每天从海堤旁经过的人很多,却少有人会注意到它的存在,谈论它的人就更少了。

  然而,这不是一条普通的海堤。

  它的修建在当年是一项牵动中南海的工程,凝聚着陈嘉庚、陈毅、叶飞等领导人及许多建设者的心血。

  它是我国第一条跨海长堤,是我国人民移山填海、改造自然伟大力量的象征。它的建成,在厦门建设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也创造了世界海堤建设的历史奇迹。

  它就是厦门海堤,全长2212米。因为连接着高崎和集美,多数厦门人习惯称之为“高集海堤”。

  陈嘉庚提议修海堤

  事情还得从当年的形势背景说起。新中国成立后,与台湾一水之隔的东方明珠厦门便成了前线。当时,厦门还是孤岛,对外联系全靠船只。在蒋介石和美国封锁、禁运之下,厦门经济的发展和战备工作都受到严重影响。据原厦门海堤工程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刘维灿说,当时群众生活困难,有将近一万劳力找不到就业门路。

  厦门是华侨领袖陈嘉庚的故乡,他情注家园建设,认为如果在集美和厦门岛内的高崎之间修筑一条跨海长堤并铺设铁路,必定能促进厦门交通、经济的发展和海防的巩固,而且厦门港也有可能因此“后来居上”,成为世界著名良港。

  1950年9月,陈嘉庚从南洋回厦门集美定居后,时任厦门市第一任市长的梁灵光经常渡海去拜访他,陈嘉庚即与梁灵光商谈在厦门与集美间建座海堤,以把厦门与大陆连接起来。由于两人都曾在南洋呆过,对马来亚和新加坡之间的海峡长堤都有很深的印象和认知,因此两人看法一拍即合。经过三四个月的勘探,大家搞出了一个“抛石为堤”的工程设计方案。

  接梁灵光的报告后,福建省委表示同意。可华东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召集有关港务专家研究时,均认为中国在沙滩上抛石修筑海堤尚无先例,技术难度大,弄不好变成“石沉大海”,所以未加批准。

  毛泽东亲自拨专款

  1951年春,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来厦门视察,检查战备工作。梁灵光和当时的福建省政府副主席叶飞向陈毅汇报并提出了这个方案,认为“修建海堤一方面可以解决厦门交通和经济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大量以工代赈,安排群众就业,解决暂时的困难”。这个一举数得、具有超前意识的大胆设想,受到陈毅的极力赞同。他还专程到集美拜访陈嘉庚,与陈嘉庚一起研讨有关情况,并表示要向中央提议。

  不久,陈毅到北京汇报战备情况,在政治局会议上果然向毛泽东提出了修建厦门海堤问题,毛泽东欣表同意。可当时中央财政困难,尽管毛泽东点了头,财政部还是拿不出钱来。所以,修建厦门海堤的事一年多没有提起。

  叶飞和梁灵光见迟迟未有动静,又不想让它石沉大海,因此每次碰到陈毅,都要从战备角度催促陈毅尽快落实此事。本来就热心此事的陈毅,被二人相逼后,便在1953年初的一次中央会议上又向毛泽东建议:厦门海堤早修为好。此间,陈嘉庚抵京开会,也抓住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到寓所拜访他的机会,提出修建鹰厦铁路和集美—厦门的海堤。同年2月,陈嘉庚又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详细陈诉了他多年的夙愿,提议修建集美—厦门的海堤,以便利厦门交通和促进市政建设。

  这回,毛泽东对陈毅发话了:“厦门海堤一定要修好,简单一点,钱交给你,由你陈毅负责。”陈毅回到南京,马上给叶飞打电话:“项目中央批准了,给1300万,包干使用,由你叶飞负责,政务院很快就要下文。”叶飞随即打电话告诉刚调到省里任工业厅厅长的梁灵光,要他赶快去南京找陈毅落实此事。

  梁灵光从南京回来,向叶飞作了汇报。万事俱备,省委立即开会研究,决定成立高(崎)集(美)海堤工程建设委员会,由梁灵光任主任,张维兹、冯大勋等8人为委员。梁灵光考虑自己不在厦门当市长了,便向叶飞建议由接任的市长张维兹担任高集海堤工程指挥部主任,具体负责工程的实施,但他自己仍然抓这项工作,叶飞表示同意。

  高集海堤渐被遗忘

  厦门海堤就在离厦门大桥不远的西侧海面上。与充满现代气息的厦门大桥相比,厦门海堤显得古朴而宁静。

  海堤上的石头已经发黄,给人一种历尽沧桑的感觉。海堤面宽19米,如果不是还有厦门大桥和海沧大桥,这样的宽度对现在厦门的交通流量来说,已经显得有些狭窄了。

  海堤上一边是入厦的铁路和公路,另一边则是行人和自行车的通道。除了每隔几分钟就有一列火车,或载着货物或载着旅客,从海堤铁路上轰隆而过,也偶尔可见一些货车和小车从海堤公路上经过,让位于高崎一侧的海堤收费站工作人员顿时来了点精神。也许是海堤公路相比于人行道要宽多了的缘故,人们似乎更习惯于骑着自行车经由海堤公路来往于海堤两端。海堤铁路边上一米左右宽的胸墙,则出人意料地成了不少运动爱好者跑步健身和都市男女漫步吹风的好地方。另一侧胸墙则早已被改成了进岛的自来水管道。

  海堤护栏下,大小渔船经由当年特意留下的一个航道,在海堤隔开的两边海域上来回穿梭。周围海水卷起的波浪拍打着堤岸,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海堤建设的感人情景。

  建在高崎的“观堤亭”,与丛生的杂草相伴,在瑟瑟海风中显得颇为宁静,据说早已成为了有情人月夜幽会的一个好去处。登亭放眼望去,海堤与厦门大桥平行而卧,在金色阳光的映衬下,犹如两条长龙横卧在波光潋滟的海面上,显得格外壮观而美丽。

  海堤纪念碑就屹立在“观堤亭”旁,好像一位历史的见证者,注视着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碑上的由朱德同志题写的“移山填海”四个字苍劲有力,但过往路人那一脸漠然的表情和那一撮黯然无神的目光让人深深地感觉到,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懂得这四个字所承载的内涵了。

  叶飞“承包”具体事宜

  不过,工程上马伊始便碰到一个硬钉子:中央和华东局没有哪个单位愿意承担修建任务,还有不少人认为修筑厦门海堤是不可能的事,“修建这样的工程,要么出风头,要么翻筋斗”。面对这个情况,中央决定由陈毅负责,陈毅则指定由叶飞负责工程的具体领导:“事情由你们去做,做好了我给你们庆贺,做坏了大家各打五十大板。”

  省委随即专门建立了专责机构,并责成梁灵光、张维兹两人具体负责。不过,叶飞对这项由自己“承包”的工程也毫不放松。他指示:“有两个大问题必须进一步弄清楚,一是地质尚需进一步用钻探机钻探,使工程更有把握,如果没有把握,可请教苏联专家。二是海潮冲击力有多大,也必须精密勘测,计算出用多大的石头才能经得起海浪的冲击。”

  由于国内当时还没有修建过海堤,缺乏资料,中央和华东局没有哪个部门愿意承担海堤设计任务,连北京的苏联专家也不敢承担。后来,根据叶飞指示,海堤设计集中了福建为数不多的技术人才,厦门大学的技术力量也搬过来了,并拿出了初步的设计方案。

  国防需要是修建海堤的首因

  “厦门海堤的修筑,当时首先是从国防上考虑的。”原厦门海堤工程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刘维灿这样对记者说。

  厦门是个海岛,要靠海上运输,兵力调动,物资补给困难很多;但厦门地位又十分重要,既是国防前哨,又是解放金门,以及进一步解放台湾的前沿阵地,必须有尽可能便捷的交通。

  其次,当时我省铁路计划修至厦门,海堤修筑后,不仅铁路、公路畅通厦门岛,还能更好地使用岛上的海港,增强海陆联运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今天才有可能在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第三,海堤建设也可以解决当时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解放前的厦门是一个畸形的消费城市,仅有两家小工厂,以及一些商业和服务行业,18万市民中约有3万人依靠侨汇生活,其他居民谋生乏路,生活贫苦。依靠政府的救济款维持生活,终不是一个办法。当时政府就希望,修建海堤,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解决存在的失业问题。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