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费孝通:行走一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8日05:37 人民网-人民日报
费孝通:行走一生(图)
新华社记者 曲志红 沈路涛

  95岁的世纪老人费孝通24日深夜溘然长逝。

  从风华正茂的学子,到声名卓著的耄耋老人,他的步履遍及祖国的山山水水———“走一趟,写一篇”的工作和研究方式,造就他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享有盛誉的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走一趟,写一篇”的众多学术和研究成果,饱含他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奉献的满腔热诚、智慧和心血。“行走”,是他整个学术生命的“呼吸”与“阳光”。

  行行重行行

  “30年代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提出了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社会这样一个题目……”费孝通说,“这就是我走出的第一步。”

  1935年初秋,广西大瑶山的峻岭密林间,刚刚毕业于清华研究生院的费孝通和新婚燕尔的妻子王同惠,开始了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的学术之旅。万万没想到的是,因一次意外,王同惠迷路山涧,“怀爱而终”。“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这句古诗,经常萦绕在费孝通心底。对志同道合的爱人的思念,更加坚定了他行走中国大地、寻找富国富民之路的步伐。

  次年,他对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进行了一个多月细致严密的社会人类学调查,写出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当时的学术界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这部论著卷首扉页上写着: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60多年后,费孝通晚年调查研究的著述结集出版,他郑重地为文集择定书名:《行行重行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在对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撰写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中国在多元一体格局中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历史逻辑依据和理论依据。改革开放后,他对新时期小城镇发展变化的研究、对区域经济模式的调查、对开发大西北的建议等,为国家解决发展、建设中的迫切问题开拓了思路。

  对国家、对民族的爱与哀愁

  费孝通的学者之路,发端于对国家、对民族的爱与哀愁。

  青年时代的费孝通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医生,悬壶济世,救助病弱。但20岁时,他却转为学社会学,“我不再满足于仅仅帮助病人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这个目标。”为治疗社会的疾病,他走上了社会学研究的道路,并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为反侵略奔走,为民主自由呼号。

  在那个“搁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年代,费孝通积极投身于进步的民族民主运动。1945年11月25日晚,西南联大图书馆前6000多名学生举行反战时事晚会,费孝通等4位教授应邀前来演讲。演讲过程中,国民党军队包围了会场,突然断电,枪声大作。正在台上的费孝通不顾危险仍然大声疾呼:“不但在黑暗中我们要呼吁和平,在枪声中我们还要呼吁和平!”

  当历史迈进上个世纪80年代,在“反右”、“文革”中历经坎坷的费孝通,沉寂20多年后获得了“第二次学术生命”。他重新捡起了自己被迫中断的研究,继续开始在乡村城镇的行走。

  较之以往,晚年费孝通的学术研究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和直接。“我的一生经历过无数重大的历史变革,但最重要的当属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将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与祖国的富强和发展紧密相连。”这是费孝通总结自己60多年学术生涯时由衷的感慨。

  据身边工作人员粗略计算,近20年来,费孝通每年都有150天左右在全国各地搞调查研究。2001年已经九旬高龄的他,甚至在外调研了170多天。而且,越是贫困落后的偏远山区,他去得越多。甘肃定西,他一共去了7次;贵州毕节,他也一次又一次奔波往返。

  费孝通在很多场合一再说,知识分子心里总要有个着落,一生做什么要明白。而他表述自己一生的目标就是:“志在富民”,他说:“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据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

  《人民日报》 (2005年04月28日 第十一版)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