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行走在历史的绿阴下(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8日08:26 海峡网-厦门日报
  连城记·金陵春晓

  ——本报特派记者南京走笔连战昨日南京行程满满当当
行走在历史的绿阴下(组图)
方瑀:这么大的钟,我帮你一把吧。(设计台词)
行走在历史的绿阴下(组图)

  面对众多美食,连夫人点菜时犯了难。
行走在历史的绿阴下(组图)
连战的字写得不赖。

  今天上午,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参访团一行在参观完南京著名景点明孝陵时,借着采访的机会,本报记者与国民党秘书长林丰正漫步在明孝陵前的林阴道上,一个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与一个中国国民党要员在这样的场景下以如此轻松的方式进行交流,实在给曾涉猎中国近现代史的我带来太多的感慨。脚下是见证了悠悠中华文明的古老青砖,抬眼望去,满目苍翠树影婆娑,此情此景,或许正暗合了连战今天在南京拜谒中山陵后的行程中所暗含的深意——行走在历史的绿阴下,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正是佑护两岸民众的参天大树。

  在拜谒中山陵后,连战一行在今天依次走访了明孝陵、民国时期的总统府、天妃宫、夫子庙等景点,让我们跟随连战的脚步,走进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中去。

  [明孝陵]

  追思厚重历史

  明孝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墓前有神道,是三国时吴主孙权墓所留。传说朱元璋在建陵时,有大臣问他,是否要铲除孙权之墓。朱元璋说,念他也是条好汉,就留他给我护陵吧。正是这个被一代开国君主看得起的孙权,在公元230年2月24日(吴黄龙二年正月二十四日),派他的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万余人的船队赴夷洲(今台湾),开启了两岸人民密切交流的历史。

  连战夫妇手挽手在导游人员的陪同下穿过厚重的城门,仰望两旁高耸的林木,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或许,他正沉浸在对昔日两岸同胞共谋盛世荣景的追思中。远处,不时响起大陆民众的叫好声。

  民国时期的总统府,一个寄托了中国国民党人太多思绪的地方,府内小径幽深,池塘映翠,典雅的环境中却蕴藏着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推翻帝制时的慷慨壮烈……

  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导游的引领下,连战一行先后参观了府内的煦园(民国时期总统府西花园)、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国民政府办公楼、行政院办公楼等。连战不时停下脚步,仔细端详陈列物品,并向解说员详细询问有关这些物品的历史情况。在民国时期总统接见外宾摄影处,连战一行合影留念。在民国时期总统接待贵宾的休息室,连战题词:“和平奋斗救中国”。

  [天妃宫]

  敲响和平之钟

  天妃宫,地处南京下关,这里供奉着两岸许多民众共同的信仰——妈祖。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成功归来后,明成祖为感谢“妈祖保佑”特建此宫。

  今天的天妃宫,是南京市在原有遗址基础上新建的,在天妃宫正殿前广场,记者看到照壁上镌刻着“国泰民安”四个巨大的金字,照壁前有一口平安大钟。连战与夫人方瑀径直走上前去,面带笑容地一起敲响了平安大钟。

  六响清脆悠扬的钟声在天妃宫上空回荡,钟声中回荡着的是两岸同胞祈求平安的心愿。钟身的铭纹上篆刻着“神光耀日、震慑魔怪、华夏复兴”的字样。

  紧接着,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林澄枝、江丙坤及秘书长林丰正等人也敲响了平安钟。吴伯雄说:“我们是为和平敲响了大钟。”参观结束后,连战为天妃宫题词:“慈航普济”。

  [夫子庙]

  状元楼品小吃

  夫子庙,毗邻秦淮河,这里不仅有最中国式的人文精神,也是历代中国文人人生轨迹的缩影。连战一行在这里的状元楼品尝风味小吃,地点在及第厅。

  记者注意到,状元楼为连战准备的菜单为:各客冷拼、四调味(香椿头、五香豆、酸豇豆、雪菜豆瓣)、大煮干丝、蟹粉小笼包、炸臭干、美极元宝虾、七家湾牛肉锅贴、鸭血粉丝汤、什锦菜包、鲜肉小馄饨、雨花汤团、萝卜丝酥饼、慈姑烧肉、千层糕、芦蒿炒咸肉线、蜜汁桂花藕、状元八宝粥、玉板菊叶和各客果盘。

  “这些小吃都是秦淮名吃,也有江苏其他地方的名吃,量不大,但很有特色,体现出南京秦淮和江苏各地的民情、风俗。”酒店销售总监祁张虎表示。

  在连战用餐时,状元楼还播放了江苏民歌《茉莉花》、广东的《步步高》和台湾的《阿里山的姑娘》等轻柔的音乐。“这些安排,希望会让连战主席和随行成员有回家的感觉。”祁张虎透露,这些菜精心准备,倒不是很贵,但是“意义重大”。

  餐后,连战还与服务员合了影:“菜肴非常好,想天天吃。”

  晚宴后,连战一行夜游秦淮,受到了数万南京市民的夹道欢迎,700多米的路途中,连战挥舞的手就一直没有放下过。一位南京市民对本报记者说,他特地从南大附近赶来,在这里等了3小时,就是要为两岸的统一喊一声加油,为两岸的和平喊一声加油!

  连战今天紧凑繁忙的行程在夜色下结束了,人群渐渐散去,本报记者在返回驻地的路上看到,南京城的夜景工程在今晚全部亮灯了,灯火璀璨的都市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期盼,而我们不能忘却的是,两岸共同走过的历史的林阴道。

  本报特派记者 陈炜明 黄毓斌

  本报南京4月27日电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