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平淡与震撼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8日08:45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本报记者 申赋渔

  人的一生,总有些放不开的,有些能放开的,因为人生只有一次,不同的人推导出不同的结论。比如说对金钱,很多人放不开,一生的幸福全靠它呀。又比如同情,有些人放得开:我同情别人,谁同情我啊。这么想的人越来越多,另一部分人就越来越少——而且,似乎与时代不那么合拍。然而,同情与爱又是我们这个社会多么需要的昂贵礼物。马琅,一个从历史走来的老人,却用他的心,完成了对时代需要的回应。对他的采访让我感到了久违了的震撼与感动。

  一个并不高大,并且年逾八旬的颤巍巍的老人,却让人感到他一直拥有生命最旺盛时期的激情与力量。

  一个善良的好人,他对别人的帮助那么无私,那么单纯,竟让人觉得难以置信,这实在是整个社会的遗憾。

  10万元毕生积蓄,捐助贫困少年,只身住进养老院。马琅是个很简单的老人,他就认他自己的理,他想这么做,他觉得这么做很平常。

  2005年3月14日。凌晨6点不到,马琅老人就出了敬老院,慢慢朝附近的“盐浦线”公交站台走去。老人86岁了,腿脚有毛病,痛风,走不快。从敬老院走到站台,他要走20分钟。

  敬老院在江浦,每次从这里到南湖街道,要转3次车,折腾下来,得2个多小时。然而老人每个月都要走一趟。因为老人是去办他心目中最最重要的事儿——过党组织生活。到了这一天,无论刮风下雨,天热天冷,老人一准要起个大早,从不迟到。

  今天他走得更早,除了过党组织生活,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

  大清早的空气,让马老心里很畅快。上了公交车,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连忙招呼他坐下。“现在的年轻人真不错,尊敬老人。”很好的开始,马老觉得今天的事会办得很顺利。

  马琅,南京一解放,就担任建邺区副区长,之后,又先后担任上海邑庙区副区长、宁夏回族自治区统战部领导。正厅级干部。20年前,马琅离休后回到故乡南京,定居南湖小区,立刻投入到该地区“关心下一代协会”的工作中。

  在南湖街道会议室的组织生活一结束,马琅便来到南湖少儿活动中心。“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秘书长张秀英在办公室。

  马老在贴身的衣服里面摸索着,掏出一张存折。

  “我给孩子们捐点钱。”马琅到敬老院之前,是关工委副主任,跟张秀英是多年的老同事,很是熟悉。“时间不早了,你跟我到银行去,中午人家休息。我把钱取出来,转到你户头上。”

  “马老,你捐多少钱?”“10万。”张秀英呆住了。她是最了解马琅的。马琅在南湖的家,张秀英多次去过,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一台他收看新闻的电视机。平时马老只吃粗粮素菜,衣着也是最最简单,一个冬天,就穿一件棉袄,一双棉鞋。

  “马老,你跟家里人商量过没有?”“讲过了。他们同意。”马琅的儿子在上海崇明岛一家农场当工人,每个月工资1000多块。女儿在南京,在机关工作,一个月2000多块。

  “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都能过。这钱是给上不起学的孩子们的。”

  “马老,你要仔细想想。”“我考虑已经一年多了。捐这个钱,我只提一个要求,就是这钱,要全部用在贫困的中小学生身上。”

  张秀英知道这钱肯定是马老一辈子的积蓄了。马老虽说是正厅级离休干部,可每个月工资不过2000元,而他的开销却太多。

  过去的太远,张秀英不很清楚,可是马老到关工委工作后的许多事她都知道。1998年,马老资助了三名南师大的特困新生。1999年,马老偶然听说他在宁夏工作时的老同事去世后,老伴生活艰难,从此每到过年,他都给她汇去500元。2002年,马老从南湖广场走过,看到许多人围着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这个孩子身患“脊柱侧弯”,家庭困难,无法上学,街道为他组织募捐。马琅回家去,匆匆忙忙拿了500元赶过来。他怪街道的同志:“有这样的事,要告诉我。我好有个准备。”

  “这是我一个心愿。去年春天,我年纪大了,身体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离开关工委,不能跟孩子们在一起,不能再做帮助孩子的工作了,心里就一直想,我还应该给孩子做点什么。”

  “想来想去,其他没有,只有这点积蓄。这么多年下来,也就这么多了。”

  “工作的渠道有好多条。身体条件允许了,我在这里上班,作报告,帮助教育孩子们,搞活动,忙忙碌碌,尽我的力量工作,可是我八十五六岁了,干不动了,我就想用另外的方式来继续工作。”

  “我把自己也安排好了。我住到敬老院去,花不了什么钱,生活安定,有人照料。钱就可以全拿出来。一个人,因为生活困难,上不了学,这是最难过的事了。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好好读书。我是知道没学上的苦的。看到哪个孩子不能上学了,我心里就难过,搁不下。”

  马琅心里一直搁不下的,有三个女孩,她们是三胞胎。

  1981年4月18日,四川达县赵家镇九龙村杜学元家传来一声声婴儿的啼哭声。杜学元的妻子一胎生下三个女儿。杜学元给她们分别起名为杜小东、杜小方、杜小红。人们后来喊她们“东方红”。第二年,杜学元遭遇拖拉机事故,折断五根肋骨,而且永远失去了右臂。第三年,妻子患上肺结核。一家人在生活的困境中苦苦挣扎。

  杜学元硬撑着让孩子们读完小学,他再也没有能力让她们继续读书了。

  1994年5月,马琅在一份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前不久,就在家里实在没钱为母亲治病和购买种子、化肥时,东方红三姐妹交给父亲114元钱。她们说是同学们捐的。杜学元后来才知道,她们把中午在学校吃饭的钱一分一分省下来,利用早晚上学放学和课余时间捡废铁、碎玻璃、破塑料品等卖给废品收购站,把钱一点点存了起来。她们想用来上学。现在,她们绝望了。”看到这里,马琅流下了眼泪。

  马琅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信,给她们汇去学费。在此之后的每学期开学前,他都给孩子们汇去学费。10年过去,马琅先后资助“东方红”三姐妹近4万元。在马琅居住的房间,他最宝贵的,是一只大纸箱。这只纸箱里,装满了他和三个孩子往来的信件。

  “她们全都大学毕业了,她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工作。老大在广州,老二在成都,老三在长沙。”

  “老二去年来南京,她是学医的,孩子心好,说我年纪大了,她想在这里陪我,照顾我。可是后来没找到工作,我劝她回去了。昨天还给我打电话,她们姐妹三个,没事就打电话来,跟我聊上几句。”

  “她们考上大学的那一年,一起来南京看我。我带她们去明孝陵、中山陵、夫子庙,我们还去上海浦东,她们那个开心啊!现在,她们大学毕业了,我看到她们现在能过得这么好,我就想,对于我来说,对于那些帮过她们的人来说,只不过是自己稍微节省点,稍微伸手帮了她们一把,她们的命运就变了。还有什么事比这个更好呢?我一个人没有多少能力,我尽我的力量来做,好多孩子能够上学了,可能就会好起来。不上学了,可能就会走到另一条路上。”

  2004年4月25日,我到敬老院采访马琅。马老正在看报。虽然80多岁,他每天看报看电视。他说,我做人的信条是6个字:正直,好学,奉献。自己把人做好,再不断地认真学习,这两点做好了,然后才能奉献。不学习就像眼睛瞎了,什么也看不见,糊里糊涂。我86岁了,国内国外的大事我都关心。小时候没钱读书,长大了就总想补回来。没钱读书的苦我是知道的。

  “我1919年出生的,家在南京卢妃巷,现在的洪武路上。当时家里穷得很。父亲挑个货郎担,走街串巷,卖卖女人戴的珠花、香粉什么的,有时候也到池塘里去摸点鱼卖,日子过得很难。没办法,母亲就到被服厂里接点活,晚上还帮人家织袜子。靠这样,好歹我读到初中毕业。实在没钱读了,辍学回家。”

  1940年,马琅在哥哥的介绍下,加入中共南京地下党。1945年,经过地下党组织的同意,考进国民党中央日报社,被分配到资料室工作。白天呢,在火瓦巷小学教书。双重的身份,非常有利于他开展工作。

  1945年冬,马琅组织了“南京市小学教师要求寒衣费代表团”,向当局请愿,为老师们谋取了福利。在1946年到1947年,马琅先后组织成立了小教界固定组织“小学教师联谊会”和“小学教师协进会”,到1948年,共发展了1800多名会员,占当时全市小学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1948年11月,为配合全国反饥饿反压迫斗争,马琅组织发动了长达一星期的全市小学教师总罢教。

  “我是共产党员,带领群众搞斗争,也是为群众谋福利。那段时间,不仅老师生活艰难,学生也是三两天有人因为没钱,忽然就不来了。当老师的,心里别提多难过了,可是帮了太多的忙,也只是尽自己所能捐一点。有同事问我,每次你捐那么多干吗?我说,我打两份工,钱多。”马老笑起来。

  “现在,绝大部分的孩子都能上学了,极少数的遇到困难,而且往往是一时的困难,我们能帮,就应该帮一把。我们没学上的苦,不能让现在的孩子再吃。”

  “最近,我从报纸上看到,国家正在减免农村贫困孩子书杂费,让农村的孩子个个有学上,这个对我震动很大,我高兴啊。”

  中午11点,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喊马老打饭。马老的饭很简单,一碗饭,两样蔬菜。他一天的伙食费只有五块多钱。劝他不要太省,他说,年纪大了,吃清淡的好。我一个远房老姐姐,像我一样粗茶淡饭,今年96岁了。

  这个远房老姐姐,孤身一人,住在上海一家养老院,马老每年给她寄过去700元。“她无儿无女,年轻时在香港摆个地摊,后来回来了,生活困难,我既然知道了,多少帮一点。”

  马琅慈祥地笑着,不管是说起往日的艰难辛酸,还是平时的欢乐喜悦,他总是笑眯眯的,缓缓地跟我拉着家常。

  “我只有两个牵挂。一是把钱捐出来,用在贫困孩子们身上。这件事在办了。还有一件事,就是想把我的遗体捐出来。”

  “等这两件事都办成,心里也就更高兴了。”

  执著的人让人钦佩,把这执著坚持了60年的人则让人感动与震撼。马琅,一个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的执著已经让伟大的信念融进了他的血液,到了暮年依旧散发美丽的光辉。把自己的幸福与让大多数人幸福联系在一起,在这个物质高度膨胀的今天,就更显珍贵,更加令人感奋。

  (编辑 小海)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