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面人面(文博杂谭)(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05:4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茧子 在山西大同之北,武周山北崖的云岗堡,这个高不过数十丈的土坎,竟然在历史中存留为圣地。从衣饰华丽的北魏开始,这里陆续凿开了成百上千座洞窟和5万多尊佛像,形成一道纵贯古今博大宏伟的佛墙———云冈石窟。 站在连绵一公里的石壁前,抬头仰望高大的佛身,寒风呼啸而过。佛微笑不语,静静看着前面一马平川的黄土大地。佛前的村庄一如既往地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升起了炊烟,佛依然微笑。 佛自西方来。从天竺二僧讲译《四十二章经》开始,佛教给了汉人所需要的信仰和宗教。文成帝受佛陀感化,一声令下,历史便将佛的身影永远地留在了石壁上。然而那也许并非佛的托身,而是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位皇帝希望不朽的证据。 第五窟端坐释迦牟尼,窟西侧对坐的两佛和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六窟有四方佛,九层小塔驮于象背,雕饰富丽。第七、八窟的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窟顶的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 惟有赞叹:艳丽之极! 中间几窟最为高大的佛像,俨然帝王之相,有那种明显综合了印度、汉人与北方游牧民族特点的剽悍。因此,与其他柔美艳丽的佛像竟是大相径庭。想必最初开凿石像的皇帝,也未曾想到,自己皇朝最后呈现给世人,能标志北魏佛像之造型特色的,不是帝王的庄严,而是那些极尽柔美的“瘦骨清相”。 这些北魏留下的佛面,保持了千年的微笑。如此祥和,难道佛的生前是些个极其优雅的女人?你看她们,弯弯的秀丽的眉毛,和顺的丹凤眼,饱满微翘的嘴唇,面部没有一点赘肉,却丰满适度,而摄人心魂的,是两边翘起的嘴角,把一种让人想安静,又想亲近的要命的微笑,凝固成了永恒。 看佛面,看佛身。北魏的佛姿远非儒家所倡导的“端庄”,相反,他们轻盈、飘逸、自在、随意,不是飞天胜似飞天,身材适度,瘦不露骨。 看过麦积山北魏的佛像,然而那里却把佛像深锁在铁栏后面,朦胧中仅仅见到几尊清秀的面孔,已经让我难以忘怀。现在,我却站在了数以万计的美丽的塑像面前,如此近距离地欣赏他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奢侈的运气。 曾有一位美学教授说,北朝时期的佛像造像风格,是一种兼具优美的外型与人物内心的表现,特别是“在宁静的含笑中,体现形象内心的美”。我看着这些美丽的面孔,看着他们摄人心魂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会成为世间的传奇之作,为什么有人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希望能看到她的微笑。然而,我如何能把北魏的美丽面孔搬到我的桌前? 现代人所崇尚的“骨感美女”,在北魏佛像的“瘦骨清相”中已经找到蓝本。然而,现代人有没有真正体会到所谓“魅力”的真谛?千年留传的神韵,只在佛捻花微笑的一刻。钢筋水泥筑成的冷漠,如何能触摸到优雅的实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4月30日 第七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