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残破家庭侵蚀孩子身心 校园“失落一族”令人担忧(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07:25 新桂网
残破家庭侵蚀孩子身心校园“失落一族”令人担忧(图)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罗素玲摄

  新桂网-南国今报记者罗素玲

  家庭因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有多大?去年9月至今年3月,柳州市第十七中学先后对该校670多名学生进行入户家访调查,发现其中不少学生因为缺乏家庭关爱,性格内向孤独,学习成绩波动频繁。

  导致孩子出现这些现象的家庭,父母往往是无固定工作,或离异、或一方病故。由于家长奔波生计,忙于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疏于管教孩子,也无心与孩子保持心灵沟通,令他们心灵孤独,成为校园“失落一族”。

  这个群体并不小,这次调查统计,670多个学生家庭中,父母双方有固定收入的只有20户;85%以上从事个体;单亲家庭占20.42%。心理专家认为:具有失落感的学生,在一些学校占据三分之一左右。

  感恩活动引出的深思

  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柳州市十七中学初中一年级某班的班主任徐海珠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家庭作业:给爸爸妈妈说一句感谢话,或者为长辈洗一次脚。

  “没想到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无数意外,延续至今尚未结束。”50天之后,徐老师与记者谈起这件事,仍然激动不已。她说布置“作业”的那天晚上8时之后,她不断接到家长给她打来的电话,许多家长话未出口,已哽咽难抑。

  徐老师说,3月8日那天正好是周末。班里有一位叫阿强的男生,父母离异已有10余年。爸爸妈妈先后有了自己的家,他一直是跟随奶奶生活。母亲虽然与他同住在柳州,可他们已有许多年没有见面。他不理解为什么父母生他而不管他,因此心生怨恨。

  多年来,他总认为父母欠他太多,但他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为父母做点什么。当老师给他们布置这道特殊的感恩“作业”后,他很不情愿地去完成——向妈妈说了声谢谢。

  阿强的母亲住在城北的城乡结合部,他从城南的奶奶家转了许多趟公交车才到达。见到妈妈后,他只是轻轻地说了句:“妈妈,谢谢你。”然后转身想走。

  没想到做母亲的非常惊奇,她非常激动地问:“阿强,你刚才说什么?”“妈妈,感谢你给我生命!”做母亲的第一次听到儿子如此深情的话语,百感交集,泪水像断线的珠子扑簌而下。阿强看到母亲的激动,心灵受震,泪水夺眶而出。多年未见的母子,心理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当天晚上11时,这位母亲还哭着给徐老师打来电话:“谢谢你啊,这可是阿强十多年来,第一次对我说这样的感激话……”“作业”布置已过去一个多月,徐老师仍不断地收到这样的感激电话。往往家长在电话那头哭着述说,她在电话这头也被感动得泪水涟涟。她没想到这样一个不经意地的活动,竟会引发这么多学生、家长间的真情交流。而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当前一些少年儿童在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

  缺乏关爱 童心受创

  徐海珠老师告诉记者:在布置感恩教育“家庭作业”之前,她曾对班上学生的家庭情况做了一次全面的入户摸底调查。

  她惊奇发现,她班上的49名学生中,有8人因父母离异、亡故或因生活所迫外出打工,导致人户分离(按户口所在地无法找到他们的家);另外还有十几名学生因多种原因,被托付给亲戚、朋友照看。这些学生由于长时间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管教,情感无处依托,从而成为校园“失落一族”。

  据了解,校园“失落一族”很多都将自己的情感藏得很深很深,要不是深入了解,同学、老师都极难知晓他们的内心活动。这一次入户调查,让徐老师看到了许多学生真实的一面,也是她最不敢相信的一面。

  有一位父母离异的男生,在与她谈到家庭时,很无奈地说:“我听到妈妈的骂声就心烦。”她当初非常惊讶。

  但她进一步了解才知:这男生经常与他的母亲闹矛盾,每次听到妈妈骂他,就心烦不已,有时甚至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这个家。可每次看到母亲那瘦削疲惫的面容和过早花白的头发,又于心不忍。他自己经常在想:母亲虽然辛劳不幸,但他整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今后的出路又在哪?另一位学生告诉她:他的父母虽然没有离婚,但整天为生意上的事吵架。母亲要是出差了,父亲还会胡作非为,吃喝玩乐,做出许多连他也看不惯的事来。他对父亲早就产生了憎恨,以至发展到不愿回家,不愿见父母。

  “不称职的父母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厌世情绪,更多的是内心重创。”徐老师说,这种情绪在许多学生中都已表现出来,特别是厌学情绪。

  这种情况并不只是在徐老师一个班存在,调查的670多名学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因为家庭因素,明显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心理健康及生活信心。初中三年级的李学林老师在家访中,还看到了另一个令他心痛的现象,他在菜园屯一带家访时看到,那里赌风严重,由于受家庭、社区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学生甚至辍学参赌,非法买卖“六合彩”。在这样环境下生活的学生,哪怕是人在学校,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渴望与家人真诚沟通

  4月15日,十七中初中一年级某班组织了一个题为《懂你》的特殊主题班会,邀请了不少家长参与。学生用自身的感悟,诉说自己对家庭、对父母的希望,他们在想法理解家人的同时,希望自己也能被家人理解。

  一位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老人,从班会开始起,就不停地抹眼泪。手里的一包纸巾不到半节课,就已用完。她指着讲台上那位说得声泪俱下的女孩当当告诉记者:“那是我孙女,我们欠她的太多了……”老人介绍说:当当的父母在她刚出生不久就已离婚,她们祖孙俩相依为命13年了,常常为生活发愁。年过古稀的她所能给予当当的,只是尽可能地不让她挨饿受冻,其它的则力不从心了。

  渐渐地,当当长大了,祖孙俩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很多问题都说不到一起。在主题班会上,当她听到当当朗诵写给班主任的一封《感谢信》,感谢的是老师、而不是她时,她才意识到可能耽误了当当……一个小时的主题班会结束,当当也是双眼红肿。但她已从奶奶的脸上看到了希望,她不停地安慰说:“奶奶,以后有什么我就直接跟你说啊……”当当告诉记者:父母之爱是无法替代的。她从记事时起,就没有得到过父母之爱,但她内心的渴望一刻也没有减少过。她和奶奶的年龄相距太大了,看着年迈的奶奶仍在为自己操劳,十分不忍,但年幼的她却又无力处理面对的一切。整日生活在这样矛盾的环境中,她常常不知所措。进入初中之后,班主任对她格外照顾、细心引导,使她甚至产生了错觉,以为老师就是自己的妈妈……“每次走出家门,我都非常羡慕那些能与爸爸妈妈一起上街、一起讨论问题的同龄人。”当当说,像她这样的、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其实是很孤独的。有时即使碰上一件很开心的事,但找不到一个家人与你一起分享,极好的心情也会一落千丈。

  “失落一族”继续扩大

  “这个学生人群还在继续扩大。”十七中的何静敏老师告诉记者:多年来,她一直在关注不同家庭的学生成长的问题,她感触最深的,就是那些从小缺乏家庭温暖、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他们的许多言行,是令人难以理解的。

  不久前,她帮助疏导过的一个男孩,家庭原本很宽裕,父亲极其宠爱,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但在他小学毕业之前,父亲生意失利,父母都忙于处理复杂的生意上的事,无力照看他,家里经济条件也改变很大,母亲不得不精打细算度日。这男孩顿觉失落,变得无所适从,最后发展到时常在同学面前说谎话,吹嘘说他的妈妈一次为他买了多少名牌服装,一次买了多少公斤进口巧克力……这个“失落儿童”的群体,也在向一些经济条件较好、望子成龙心切的家庭渗透。近年来,随着一些全托性幼儿园、低龄寄宿制学校的兴建,不少普通工薪家庭、夫妇双方工作繁忙的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送进全托或异地求学。

  有的每周接回家一次,有的两三周才能与父母见面一次,不少低龄儿童过早独立承担压力,因此沉湎网吧、学习失控。

  柳州市某初中学校的唐老师告诉记者,今年3月,一位内宿的初中一年级女生,看到班里不少同学有MP3,心里非常想要,就向妈妈提出。可妈妈认为MP3对学习没有多大用处,不让她买,如果她实在想玩,可借同学的来试试。她表面上答应了,但内心却仍在想如何有一台自己的PM3。

  最终她想出了一个主意:将同学的一个MP3弄坏了,然后她在赔偿同学时,对母亲报高了一倍的价,她自己从中“套”了母亲的一台。

  长期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覃先生告诉记者:孩子的心理可以说每天都在变化,有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如果是父母没有及时发现,往往会错过最佳引导时期。但许多父母并没意识到这些问题,往往将教育问题推给学校,认为父母只要管好孩子的“后勤”工作就行。

  在我国的台湾、香港,以及英国等一些重视教育的国家,妇女往往在孩子16岁之前,都是留在家里专侍子女教育的。

  近年来,国内虽然也有不少地方开展了亲子教育,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拉近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但这样的活动又多限于在幼儿园之中,对于生理、心理变化极快的小学、初中学生及其家长,几乎没有专业性的辅导,不少优秀的孩子因此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发生巨变,逃学、厌学、辍学的现象时有出现。而出现这些现象的学生,往往就是那些情感缺乏寄托、日子孤独度过的“失落儿童”。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让孩子感到温暖的家庭,孩子也会回报温暖。如果每一个父母都能想想孩子的未来,想想一家人的共同理想,关爱孩子付诸行动,也许并不难。

  作者:罗素玲

  (来源:新桂网-南国今报)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