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08:52 南方日报

  连战昨在北大演讲屡被掌声打断,他寄语北大学子

  “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

  据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29日上午在北京大学办公楼礼堂发表了为时约35分钟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寄语北大学子:“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他说,在各位的肩膀上,要担负的就是要为历史负起责任来。

  连战的演讲受到北大师生热烈欢迎,演讲过程中掌声不断,北大师生曾两次起立鼓掌。

  演讲结束后,连战及夫人以及访问团一行还游览了北大校园。

  精彩语录

  如何能够让整个中华民族不要再走上战争和流血,如何能够让和平来实现,如何能够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准,如何能够维护和不断提升我们的国际竞争力,这些重担,都在各位的肩头上。一肩挑起来,就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伟大的格局。我想了再想,把它归纳成12个字,那就是希望各位能够“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

  有人会问我,你的勇气不小,你的基础在哪里?我要在这里跟各位坦白,在于历史的一个潮流、在于民意的一种驱动。历史的潮流、民意的驱动让我、让许许多多的人有这样的勇气能够提出来。

  在过去这段时间里面,两岸所走的路、走的方向,已经使我们两岸无论是在差异还是在差距上,越来越缩小,这是历史的潮流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我这一次到大陆来访问,“来之不易”,因为有若干的人很迟疑,甚至于有一种批判,认为我到这里来,是为了进行所谓第三次的国共和谈,说我的目的是要“联共制台”。但是,现在那个“台”下面可能还有个“独”字。

  走对路才有出路,我们认为不能够让民粹主义取代民主的思想,不能够让“制宪”、“正名”、“去中国化”、武断的“台独时间表”来打破我们整个幸福的基础。

  大家都是将来国家、社会乃至民族的领航员。所以在这样的时刻,我又想到以前美国里根总统说的话,他说,假如我们不做,谁来做?假如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做?我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来到这里。

  演讲实录

  “假如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做?”

  中国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坚持和平,走向双赢

  今天,北大已经107年了,来到这里好像把我们带回到近代中国史的时光隧道,因为这里不但是人文荟萃,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很浓缩的近代史。

  年轻学子当胸怀天下大势,中国的未来到底在哪里?我们要选择的到底是哪一条路?当然,在找寻答案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历经曲折、历经挑战,我们走了不少的冤枉路,我们得到了多少惨痛的教训,这些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身为一个知识分子,我相信大家都有这种百折不回的决心和勇气。因为在各位的肩膀上,要担负的就是历史的责任,要为广大的人民来找出路。

  如何能够让整个中华民族不要再走上战争和流血,如何能够让和平来实现,如何能够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准,如何能够维护和不断提升我们的国际竞争力,这些重担,都在各位的肩头上。一肩挑起来,就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伟大的格局。那么,用什么话来形容这样的格局,这样的勇气,带领我们到正确的历史方向和目标。我想了再想,把它归纳成12个字,那就是希望各位能够“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

  也许用现在的话,这12个字可以再变成8个字,那就是我们大家一定要“坚持和平,走向双赢”。

  什么是历史的潮流?

  两岸无论是在差异还是在差距上,越来越缩小,这是历史的潮流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有人会问我,你的勇气不小,你的基础在哪里?我要在这里跟各位坦白,在于历史的一个潮流、在于民意的一种驱动。历史的潮流、民意的驱动让我、让许许多多的人有这样的勇气能够提出来。什么是历史的潮流?

  大家都知道,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都以中国的富强、康乐为目标。(掌声)

  但是不幸的是,日本铁蹄的侵略阻碍、终止了这个国家文明的建设,以及现代化的进程。一直到今天,一个台湾海峡、一条海峡阻隔了两岸,不晓得阻隔了多少的家庭,造成了多少的不幸哀怨,尤其还形成了若干民族之间的嫌隙,一直到今天,回荡不已。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这样一个历史的中间,关键的人物在关键的时刻做了关键的决定,扭转了关键的历史方向,这是惊天动地了不起的事情,形成了一个新的趋势、一个新的方向。

  我在这里特别要提到,就是蒋经国先生和邓小平先生。蒋经国先生在两次能源危机之后,知道台湾那个地方没有任何天然的物质,所以要靠自力更生,可以说是卷起袖子全心全力来推动,所以他推动了“十大”的建设,推动科学园区的建立,号召留学生回国研究投资,等等的作为为台湾创造了经济奇迹。

  小平先生提出改革开放,大家看一看,不但转换了文化大革命的方向,深化地、全面地提升了人民生活的水平,这都是跨时代的、了不起的作为。蒋经国先生晚年的时候讲,他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小平先生讲到,改革开放的路线要管一百年,用四川话讲“动摇不得”。没有动摇,今天大家看一看,大陆经贸的发展,经济的成长,可以说样样都是名列前茅。

  我是59年前离开上海回到台湾的,那时候还是一个年轻人,今天来到大陆,所看的一切的情景跟我的回忆和记忆完全不吻合了,所以我是怀着一个祝福的心、一个持续不断期盼的心,希望这块土地能够更快速地来发展。在整个的发展层面,除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层面也很快速。比如说现在我了解到,在很多基层,所谓定点的民主选举制度,在《宪法》里面也提到,财产权是最基本的人权,我相信这都是正确的历史方向,都是值得鼓励的历史的步伐。

  在过去这段时间里面,两岸所走的路、走的方向,已经使我们两岸无论是在差异还是在差距上,越来越缩小,这是历史的潮流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什么是民意的驱动?

  走对路才有出路,我们不能够让武断的“台独时间表”来打破我们整个幸福的基础。

  我这一次到大陆来访问,“来之不易”,因为有若干的人很迟疑,甚至于有一种批判,认为我到这里来,是为了进行所谓第三次的国共和谈,说我的目的是要“联共制台”。但是,现在那个“台”下面可能还有个“独”字。(掌声)

  我在这里要提出来,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同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扭曲,因为讲这种话是从一个僵化的思维、冷战时期的一个思考来看问题、来想问题,时间的确对他们来讲过得太快了,让他们留在20世纪甚至于30年代、40年代、50年代,我们今天怎么不能够重视当前,怎么不能够放眼当前,来共同展望未来,来开创未来呢?

  我们为什么不能够以善意为出发点、以信任为基础,以两岸人民的福祉为依归,为民族长远的利益来考虑呢?人民为主,幸福优先,我想这是包括我们所有的台湾2300万、大陆13亿的人,我们所有的人民,大家会共同支持的一个方向。

  面对东西德,科尔总理说我们相互需要,面对南北韩,现在卢武铉也讲到,同理心兄弟情,这些声音难道一点都引不起来我们大家应该有的一些提示吗?我想答案是否的,我们会。今天我们所走的这条路是人民所支持的,我们搭桥铺路,是人民所愿意看到的,他们不愿意再看到两岸的对峙、对抗、对立、甚至于对撞,他们愿意看到的是两岸的对话与和解,大家的相互合作。

  走对路才有出路,我们认为不能够让民粹主义取代民主的思想,不能够让“制宪”、“正名”、“去中国化”、武断的“台独时间表”来打破我们整个幸福的基础。

  周日我们出来之前有一个民调,66%的人认同支持两岸的和谐对话,30%认为可能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这也是一个民意,非常显著的一个情况。在这样的一个大的环境、历史的趋势、民意的驱动之下,我认为,现在给我们一个总结过去历史的机会,就是让我们能够有一个新的环境、新的思考,能够来发展建立一个我们共同的未来,共同的愿景。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两岸应如何面对未来?

  假如我们不做,谁来做?假如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做?

  我们不能一直在过去,就像丘吉尔讲的,永远的为了现在和过去在那里纠缠不清的话,那你很可能就失去未来。逝者已矣,来者可追。

  今天市场经济已经逐渐的在整合两岸经济资源,不但是两岸,事实上今天市场经济的作为可以说在全球化的趋势里面已经席卷了全球,自由的经济就是这样的一个趋势,但是在自由经济的体制之下如何维护和提升我们的竞争力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不能只喊口号,要落实,而维护提升竞争力唯一的就是一定要合作,唯一的就是一定要创新,合作、创新才有机会。

  我相信台湾在创造了第一次经济奇迹之后,现在正在迈向第二次的经济奇迹这条路,在努力,大陆今天所面临的也是千载难逢的一个机会,所以中华民族这种现代化,这种富强康乐,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梦了。(掌声)

  尤其在即将面临的未来,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对啊?我们一定能够来实现所谓如虎添翼的加乘效果,这种加乘效果不是双赢,实际上是多赢的。

  我相信有智慧、有能力的中华儿女大家都了解,我们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点滴的心血累积成我们长长久久的和平。各位亲爱的年轻朋友,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各位都知道年轻就是希望,年轻就是机会。在这个时候,大家回想一下,前辈先贤曾经负起他们应该负起的扭转时代历史的责任,现在又轮到大家。

  大家都是将来国家、社会乃至民族的领航员。所以在这样的时刻,我又想到以前美国里根总统说的话,他说,假如我们不做,谁来做?假如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做?我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来到这里。让我们大家共同坚持互惠双赢,坚持和平。这是我们自我的期许,也是向历史负责任。唯有我们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这将是中华民族为举世称赞最重大的成就,也是我们面对世世代代炎黄子孙共同的光荣。

  北大问答

  “走对路,才有出路”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我们知道连战此行被称为“破冰之旅”,我们也希望看到随之而来的两岸交流的航道,我们希望在50年的历史教科书史上写下您的此行。

  连战:我刚才也说了,我大胆地提出这个方向,因为我看到历史的一个潮流,我很高兴在历史转移的时刻,我已经搭上了这一班的巴士,我们没有落后感,我们没有走错一步。

  我们曾经看到很多的事情,就是因为在关键的时刻没有掌握住,那我们就走错了,我们就落后了。我个人认为,任何人都能够为这个来共襄盛举,当然我们也要了解,西方有一句话“你不能加快、加速历史的脚步,历史的脚步方向往往不是真正以个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

  整个的历史过程,方向只要掌握住,一步一走,我们大家成功在望。

  走对路,才有出路

  北大信息学院学生:您拜谒了中山陵,来到了对你有特殊意义的母校,您也将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可以说圆了您的一个梦想。如果您这样认为的话,作为国民党主席,您能够为台湾人民早日圆他们的梦做些什么?

  连战:“走对路,才有出路”。什么叫“走对路”,第一要认同国家,要认同这个国家。第二要促进两岸的和平。让我们大家共同在一个和平的架构之下能够互惠互利、双赢和平,来发展自己的经济,提升人民的生活。第三,我们觉得台湾的民主政治有些问题。第四,我坦诚地跟各位讲,台湾本来是一个很融合的地方,我们有一个多元的族群,有原住民,有客家,有外省,还有福佬人,这是一个多元族群的社会。但是因为有一些政治人物选举炒作族群,撕裂社会,为了拿到那部分的选票。所以我们觉得这是非常没有道德的事情。所以我们非常坚持要求族群的和平,大家都有机会,任何的待遇要完完全全公平、公正,不能有任何的差距。第五,我们要经济的持续发展,台湾是一个靠经济、靠贸易投资成长的地方。我们两岸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日渐地萎缩,对大家都不是正面的事情。这五方面是国民党过去、现在、未来要全力以赴的一个目标。

  今天的中国与近60年前的无法相比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硕士生:您刚才提到,现今的大陆跟以前的大陆完全不吻合,在时隔将近60年的时候,您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您眼前所见到的跟以前的记忆和想象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连战:最大的不同就是完全不同。时代不同,那个时候就是战乱,我们天天都在躲警报,日本人占洛阳、轰炸重庆,战机天天从西安上面过去,回来炸弹用不完都丢在西安。所以我生长的环境跟大家不太一样。抗战以后,从重庆坐船到南京,简直是满目疮痍,没有办法形容。有的时候整个村都没有了,城市是空巷,是万人空巷。

  希望两岸能够开放农业,尤其是农产品的市场

  北大历史学系教授:您认为当前我们加强两岸的合作、互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健康地发展,这对台湾本土的农业人口有什么利益、有什么不利?应该如何趋利避害?谢谢。

  连战:谢谢教授,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台湾虽然是快速的工业化,甚至于高科技化,农业对于整个的GDP贡献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事实,应该是不到3%。所以是一个非常弱势的产业。但是从另外一个部分看,台湾的农业人口还是有几百万人,看看实际务农或者是与农业相关的职业的人口,还是相当相当大,尤其在中部和南部,所以台湾农业的发展是需要市场的,需要一个机制。因此我觉得今天大陆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对于农业有这么好的一个环境,很多事情在台湾做,已经不行了,但是在大陆,有它的前途。

  上一次江副主席来的时候,希望两岸能够开放农业,尤其是农产品的市场,让台湾无论是水果、花卉等等,农林牧都能有新的、发展的机会。

  所谓“去中国化”的政策是非常让人遗憾的事情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院硕士生:据介绍,在台湾像我这个年龄段,甚至更小一些的人,他们接受的教育是在一个“去中国化”的氛围中进行,在这方面认同感会有降低。请连先生介绍这方面的情况,评估一下这种趋势对未来两岸交流有什么样的影响?

  连战:我们觉得,所谓“去中国化”的政策是非常让人遗憾的事情,所以我们非常关心这个事情。但是我想不止是政党关心,台湾不晓得多少的父亲、母亲、家长也都关心这个事情,甚至于在台湾的很多外国人也都关心这个事情。他们在目前有很多的补救方式,那就是大家提出自己的志愿,找机会、找老师、找场所、找教材,能够及时让我们的小朋友们、儿童以及青年人能够同样地接受、应该接受到华夏中华文化的教育。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本报特派记者 胡键

  图:

  连战夫妇走上演讲台向北大师生招手致意。新华社发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