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捧给人民的“无花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1日07:53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5月1日,新信访条例开始施行。“五一”前夕,马鞍山市信访局局长杭玲成了市劳模。

  杭玲今年54岁,22年信访工作,6年副局长,4年局长,和同事一起接待来访、处理来信10万人次和件次。4月29日,马鞍山市委书记和市长向她这名先进工作者,一个递来装着奖章的红盒子,一个颁下红证书和3000元奖金。干部群众夸她说:“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叫感动中国,杭玲至少感动了马鞍山!”

  挺拔在春天的庭院马鞍山市湖北路35号。4月27日早晨7:50。和共和国无数机关大院一样,市政府大门早已敞开。杭玲从雨山湖公园拐过来,站在有14根栅栏的大门边,习惯地看了看手表,朝大街望去。大前天,她到合肥开会,100多位村民围住这里。她很内疚。今天是她值班。值什么班呀?就是提前来到这里,把可能涌来的群众邀到信访局,不然,没有正常的办公秩序,政府中枢就无法工作。

  一院杜鹃花,一院香樟树,摇曳着枝叶,好像和她打招呼。她们记得,22年来,她无数次挺立在大门口,或守候在市长楼下,总是微笑着向群众解释……她们记得,3年前这个季节,3批群众进入院落,其中一批师范毕业生迫切要求和市长见面,自骨折后腿一直不方便的杭局长,由两个女同志搀扶着去找市长汇报……她们记得,2004年11月21日,她突然尿血,随后发现肾结石,从震动疗法到不得不手术,她仍然尽量坚守这一扇大门,甚至抱着盐水瓶赶过来……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正在调整和对撞着,一些群众相信政府,却又很不合适地采取群体上访方式。去年7月的一天,市铸造厂80多位工人师傅来找政府,对企业改制的反弹特别激烈。金家庄区经贸委主任匆匆赶来,只见杭玲已站在门口,大门关了起来。这位主管单位负责人刚一开口,有人大喊:“你都解释几十次了,咱们不听你的!”杭玲一把将这位主任推进大门,温柔而坚定的声音像是磁石:“我是信访局长,有话同我讲。”她用纤手柔肩,抵挡着过激的口水、推搡。大汉子主任眼角湿了。渐渐的,师傅们不再亢奋,在门前拐个弯,朝着不远处的信访局走去。这一天,10多个重要会议在大院进行,没受到打扰;20多天后,80多位师傅渴望解决的问题,经杭玲牵线,得到了解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要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有序的信访秩序。杭玲拖着一条病腿,坚决守住这儿,信访局长的第一岗位!

  芬芳在丛林的枝头无花果不是参天大树,它叶子连着叶子,果子连着果子。杭玲就像无花果的叶和果,总是和群众联系在一起。

  4月28日早晨7:50。解放路。记者一早来到信访局,看见一块很大的信访局牌子。国家信访局的同志感叹:“跑遍全国,没见过这么大的招牌。”杭玲说:“把牌子做大点,是想把上访群众从政府那边引过来。”

  这是接待大厅。石英钟端端正正地挂着,先进性教育活动征求意见箱立在一边,门口处的开水桶将在几分钟后灌水通电,56把或红或蓝的椅子整齐摆放着。

  一位女同志告诉记者,接待大厅的那几把椅子,是杭玲经常坐的地方,是她这位局长的第二岗位,她只要在那儿一坐,一笑,一开口,一屋子吵闹就会平静下来。有一次,一个老上访户拄着一根拐杖走进来,一拐杖把接待科小胡打得一愣,东一拐,西一杖,最后把拐杖打断了。杭玲走上前去,把自己的单拐递了过去,这位老人便站在那儿回不过神来,拐杖再也没有举起来。

  “所有的事情你们干,你们的事情我来干。”这是杭玲在信访局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她是领导班子中党性坚强的班长,更是同事眼中慈祥的大姐。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她妥善安排了老同志的政治待遇问题;在爱人帮助下,她帮助房子不够面积的同志以较为公平的价格,买到价廉物美的家居;看见刚招聘来的小孙经济困难,她掏出500元,让他改善伙食。她也赢得了敬爱和信任。信访工作非常辛苦,一些干部一度想调离,后来大多留了下来。看见局长把嗓子说得嘶哑,小孙就买来润嗓的冲剂。

  几十面锦旗,无数的奖状,表明这是个优秀的信访工作群体,这群体又因为杭玲而增光添彩。

  缤纷在父老的街巷杭玲如此深爱着信访工作,是因为她深爱着这座城市,深爱着这里的父老乡亲。

  去年,当纺织厂工人不满将四班三运转改革为新四班制,闹起不和谐,她陪同市领导晚上7点来到厂门口。上访的和围观的人员吵吵嚷嚷,突然有人放起二踢脚鞭炮,有人头部被炸伤。她镇静地站在市领导前面,以她20多年前在此做过工会主席的资源,有效控制了混乱局面。她善于从一次群访中举一反三,集中研究同类问题。在市领导挂牌处理信访突出问题机制的促进下,去年接连协助有关部门,着手解决征地拆迁集体访、农村拆迁安置房等问题,全市计划拿出大量资金,为数以万计的群众谋得利益。

  1992年10月的一天,一位50多岁的老人,一进接待室就是一跪:“救救我儿子!”原来,他28岁的儿子小苏从枞阳来到采石一家门市部挖土方,因墙体倒塌受伤。送进医院后包工头开始还拿钱治疗,一听说高位截瘫就溜了。杭玲来到医院,拍着小苏的手:“咱是农民的女儿,有事就是咱的事!”分管副市长一听报告,指示医院全力救助。供销社和劳动局分担13500多元医药费,还按当时标准支付小苏到70岁的生活费。在杭玲的努力下,有关部门还给小苏一间补偿性的门面房。大年三十晚上,烟花正在窗外绽放,父子俩寂寞地坐在病房里。这时,杭玲来了,为父子俩送来四菜一汤。1993年5月,要回家的小苏尴尬地发现,以前的衣服破烂不堪,只有穿着的病号服。杭玲来了,拿出一件新衬衫。当归乡的车子靠近一间20多平方米的门面时,干部们把一把钥匙递上来,父子俩激动万分,双手颤抖不已。

  无花果,能净化城市的空气,有益人体健康,被称为第一保健水果。杭玲,就犹如一株无私奉献的无花果。本报记者孟晓阳沈荟齐振江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快乐五一
快乐五一放松心情
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图铃免费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