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正说清朝十二帝(连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2日04:5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阎崇年著

  二十五、辛酉政变

  咸丰皇帝临终前错定了顾命大臣,引发了“辛酉政变”。当时,朝廷主要分为三股政治势力:其一是顾命大臣势力,其二是帝胤势力,其三是帝后势力。三股政治势力的核心是同治皇帝,哪股政治势力能够同帝后势力相结合,它就会增加胜利的可能性。

  当时朝廷大臣实际上分为两部分:一半在承德,是以肃顺为首的“承德集团”,另一半在北京,以奕訢为首的“北京集团”。“承德集团”随驾,主要人物有赞襄政务八大臣,“北京集团”以恭亲王奕訢为首,其支持者为五兄惇亲王奕誴、七弟醇郡王奕譞、八弟钟郡王奕詥、九弟孚郡王奕譓,还有军机大臣文祥、桂良、宝鋆等人。

  七月十七日,咸丰帝死。八大臣同两宫太后发生矛盾。

  十八日,大行皇帝入殓后,以同治皇帝名义,尊孝贞皇后为皇太后即母后皇太后,尊懿贵妃为孝钦皇太后即圣母皇太后。

  八月初一日,恭亲王奕訢获准赶到承德避暑山庄叩谒咸丰的梓宫。恭亲王奕訢同两宫太后密商决策与步骤后,返回北京,准备政变。此时,咸丰皇帝刚驾崩13天。

  初七日,准兵部侍郎胜保到避暑山庄。胜保在下达谕旨不许各地统兵大臣赴承德祭奠后,奏请到承德哭奠,并率兵经河间、雄县一带兼程北上。

  十一日,就御史董元醇奏折所请,两宫皇太后召见八大臣。肃顺等以咸丰遗诏和祖制无皇太后垂帘听政故事,拟旨驳斥。两宫皇太后与八位赞襄政务大臣激烈辩论。相持逾日,八大臣想先答应两宫皇太后,把难题拖到回北京再说。

  九月初一日,同治上母后皇太后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为慈禧皇太后徽号。

  初四日,醇郡王奕譞任步军统领,掌握了京师卫戍的军权。不久,奕譞又兼管善捕营事。

  二十三日,大行皇帝梓宫由避暑山庄启驾。同治与两宫皇太后,奉大行皇帝梓宫,从承德启程返京师。两宫太后和同治只陪了灵驾一天,就以皇帝年龄小、两太后为年轻妇道人家为借口,从小道赶回北京。

  二十九日,同治奉两宫皇太后回到北京皇宫,即在大内召见恭亲王奕訢等。

  三十日,发动政变。同治与两宫皇太后,宣布在承德预先由醇郡王奕譞缮就之谕旨,宣布载垣等罪状,解八大臣退出军机。

  十一月初一日,同治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皇太后垂帘听政,这在中国历史上,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这次政变,因这年为辛酉年,称“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取胜的直接原因是:

  第一,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抓住并利用官民对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的强烈不满,对“承德集团”不顾民族、国家危亡而逃到避暑山庄的不满,而把全部历史责任都加到顾命八大臣头上。也把咸丰皇帝到承德的责任加到他们头上。从而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取得政治上的主动,争取了官心、军心、旗心、民心,顾命八大臣则成了替罪羊。

  第二,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利用了顾命大臣对慈禧与奕訢的力量估计过低而产生的麻痹思想,又利用了帝后虽是孤儿寡母,却掌握“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的有利条件。

  第三,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抢占先机,先发制人,打了一个时间差与空间差。

  第四,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意识到并预感到:这是他们生死存亡的历史关键时刻,惟一的出路就是拼个鱼死网破。他们利用咸丰留下的两枚印章,打破了初始的权力平衡结构。

  “辛酉政变”后,恭亲王奕訢为议政王,这是当年睿亲王多尔衮辅政的再现。但有一点不同:既由帝胤贵族担任议政王、军机大臣,又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这样皇权出现二元:议政王奕訢总揽朝政,皇太后总裁懿定。这个体制最大的特征是皇太后与奕訢联合主政,后来逐渐演变为慈禧独揽朝政的局面。随之产生一个制度:领班军机大臣由亲贵担任,军机大臣满洲两人、汉人两人。在同治朝,大体维持了这种五人军机结构的局面。

  同治皇帝在辛酉政变后,内有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外有议政王奕訢主政,从而开始了同治新政。

  (待续)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5月02日 第三版)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