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史家传记与历史书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2日15:04 信息时报

  残酷的四月里,费孝通先生逝世,老一辈学者已所剩无几。我们除了惊叹先贤们深厚的学术素养,往往亦折服于他们的人格。我们感到忧伤,不仅仅源于贤哲的逝去,更多的是在痛惜一种精神品格的消失。幸好,我们尚可求之于传记类书籍。

  陈寅恪先生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知识界所推崇,陆键东的一本《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曾让无数读书人激动不已。汪荣祖先生的《史家陈寅恪传》虽然没有那么厚重,却同样值得一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曾对此书作了删节,并易名为《陈寅恪评传》出版。此次,北京大学出版的乃原汁原味的全本。或许求之者众,且旧版难觅,此书很快便登上了沪上知名学术书店鹿鸣书店的排行榜榜首。由此,足见“陈寅恪”这个名字在读书界的号召力,出版社能够重版此书亦算慧眼独具。

  在为老一辈史学家的命运多舛而唏嘘之余,我们也应该把目光移至当代学者的身上。作为著名史学家陈旭麓的高足,茅海建不是那种经常抛头露面的学界红人,行事低调而踏实,穷数年功力拿出来的东西也极有分量。五十余万字的《戊戌变法史事考》以详实的史料与细密的描述,从各个方向立体地重现了戊戌变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书不以新论哗众取宠,而以史实的重建见长。史实的重建不是端坐家中向壁虚构即可得的,需要阅读大量史料为基础,不下苦工夫根本无法完成。如今,能够安于寂寞,一头扎在档案馆里进行研究的学者又有多少呢?茅海建在其自序里感叹“现在阅档室有了空调,不收调档费,提供开水,代订午饭,中午也可以继续阅档,可人数为什么减少了呢?”于是,问题又回到前面提及的精神品格上来。

  国内学者的历史书写存在着种种遗憾,而海外汉学家的著作对读者却有着难以抵挡的诱惑力。上海远东出版社的史景迁中国研究系列今年推出了《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和《追寻现代中国:1600-1912年的中国历史》。较之茅海建的《戊戌变法史事考》,史景迁的著作走的完全是另一条路,路上的风景也更吸引人。史氏有着相当多一部分海外汉学家共有的特点,即著作的引人入胜之处不在考证,而在独特的切入角度。在他们的历史书写中,史料的运用和论证的缜密未必强过国内学者。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为什么他们会注意到的某些东西我们的学者却忽略了,或者说却感受不到。若能以丰富的史料,细密的考证,加上一定的现实关怀来进行历史书写,那将是一种更为理想的书写。

  周威(来源:信息时报)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