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民时评:我们再也不能失去发展的机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3日16:03 人民网

  林治波

  五四青年节,是值得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纪念的日子。前几天,当人民网编辑约我写一篇评论来纪念这个节日的时候,我欣然同意,尽管自己已经不算年轻了。

  众所周知,五四青年节渊源于86年前5月4日中国青年的爱国运动。在这样一个节日里,让人感怀和联想的,不是个人的家长里短,而是国家的前途命运。

  在人类古代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华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出博大精深、蔚为壮观的不朽文明,为奠定人类文明的基础、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里,日渐衰落的古老中国遭遇了日益强盛的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陷入了历史的低谷,遭受了史无前例的蹂躏。但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甘屈辱的民族,从那时起,优秀中华儿女就产生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共同信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造不逊于任何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强盛而和平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一个沉甸甸的百年梦想。

  我们的先辈遭受的苦难实在是太多了,我们徘徊在历史低谷里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回望历史,我们并不是没有超越低谷、实现振兴的机遇。实际上,历史曾经赐予了我们五次机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全都没有抓住:

  第一次是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与所到之国开展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展示了天朝国威;但遗憾的是,这七次和平之旅、贸易之旅、炫耀之旅没有成为洞察世界大势、学习先进经验的发现之旅和学习之旅,因而也就没有对明朝逐渐衰落的趋势起到扭转的作用。

  第二次是康乾时期。那时西欧的英国、荷兰已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尽管康雍乾三代帝王学识渊博,雄才大略,但面对世界范围空前深刻的大变动大转折,面对西方国家的产业革命、启蒙运动和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面对西方殖民势力的步步进逼,他们不是打开国门,学习先进,参与竞争,而是闭关锁国,妄自尊大,仍旧沿袭封建保守的传统,限制工商业,轻视科学技术,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言论,使中国与西方世界形成了完全相反的走向。

  第三次是晚晴时期。面对西方侵略的民族危机,日本明治政府敏感而迅速地展开维新运动,成功地带领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同样是面对民族危机,腐朽软弱的清政府却表现出十足的麻木、愚昧、顽固和被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先后失败,错过变革振兴的良机而使中国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第四次是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打开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遗憾的是,由于封建主义土壤的过于深厚和我国资产阶级的过于稚嫩,辛亥革命失败,宝贵的机遇消散在历史的烟云中。

  第五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几乎并轨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这是中国发挥后发优势的又一次机会。只可惜,朝鲜战争的爆发,特别是十年动乱,使我们又一次丧失了机遇。

  如今是第六次机会。在笔者看来,这是中华民族一次宝贵的战略机遇,这是一次无论如何都不能再丢的机会,再丢我们就太没有出息了,再丢我们就要失去球籍。惟其如此,我们要牢牢地把握这次机会。

  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的体现,是建设国家和振兴民族的希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国热情是弥足珍贵的;但风雨过后,激情过后,要收心静神,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把爱国的热情化为扎扎实实的建设性行动。在笔者看来,青年朋友所当致力的是这样三个方面:

  努力学习,提高素质,没有良好的素质和才干,我们什么也干不成;

  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没有实干和开拓的精神,我们什么也干不成;

  维护稳定,增进和谐,没有稳定而和谐的环境,我们什么也干不成。

  我们深挚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正因为如此,所以要竭尽全力地好好建设她。历史赋予的机遇曾经一次次在我们面前流逝,历经风霜、饱受磨难的中华民族再也没有失去机遇的资格和余地了。在抓住机遇的问题上,当代青年负有特别重大的历史责任。

  应胡锦涛总书记的邀请,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刚刚结束对大陆的访问。此次访问和两党高层会谈,是打破两岸僵局的历史性的访问、会谈,给两岸和平带来了曙光,给和平统一带来了曙光,也给中华民族的前途带来了曙光。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我们有理由对中华民族的未来抱有乐观而坚定的信念。

  努力吧,青年朋友们!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快乐五一
快乐五一放松心情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