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期待企业拥有院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5日10:29 新华网

  4月30日,是两年一次增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报送材料的截止日期,自今年初开始启动的这项工作,格外引人瞩目。在前7批当选的66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真正来自于企业的可谓凤毛麟角。

  涵盖了我国200多个二级学科和各个行业的无数企业、成千上万工程师,长期以来为何培养不出更多杰出的工程师,为何输送不了更多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工程技术权威,这是一个由来已久、备受关注的话题。

  生产一线呼唤创新技术人才

  今年“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对我国企业出不了院士直抒胸臆。企业缺乏创新技术和创造性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恐怕很难继续走远。这一问题深深困扰我国企业界,也引起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

  其实,近年来一些国家部委相继改制后,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在一些行业和领域,企业拥有的院士人数不少。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说,原航天工业部、原石油部等部委,改制前都曾有科研基础雄厚优秀人才集中的科研究院所编制。改制为中国航天集团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中央管理企业后,仍不乏两院院士和优秀高科技人才!

  那么,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门槛究竟有多高?在《中国工程院章程》中这样写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是从已经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中作出系统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的优秀工程科学技术专家中选举产生的,为终身荣誉。”能否入选工程院院士关键看候选人的实际水平和贡献大小。工程院院士不只集中在学者队伍,有些院士可能没有一篇文章被SCI收录,但却是很好的工程科技专家。

  据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介绍,工程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研究工作与工程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很多工程师几十年一直工作在工程建设第一线,建设工地就是他们的实验室,一个重大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的成功实施就是他们优秀的论文。

  1994年成立的中国工程院和世界各国工程院的宗旨一样,都是推动国家的工程科技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进步。所不同的是,国外的工程院院士大都集中在企业研发部门。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名誉主任张存浩介绍,在美国,企业里的工程院院士比比皆是,其比例非常高,几乎占了全国工程院院士人数的一多半!一些世界知名大企业如微软、贝尔、西屋等,都有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有的企业里甚至拥有数十名院士!

  在国外,博士毕业后一般都到公司工作。在国外著名企业从事研发工作长达11年回国创业的大庆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倪卓说,年轻博士到公司可以全面了解工业现状,熟悉生产工艺,培养起市场的敏感,精通产品开发和专利发明创造,一步步成长为优秀的工程技术专家。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尤其是优秀的科研人员,绝大部分集中在国家科研院所、全国各高校,集中在科研国家队,而真正流向生产一线的优秀科技人才少之又少。时至今日,这一状况并没有彻底改观。

  一个工程科技人员从大学毕业到成长为工程科技领域中突出的优秀专家,通常需要20年到30年或更长时间。由于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到不了生产一线,再加上优秀工程技术专家成长周期较长等各种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产生顶尖的优秀工程技术专家,也成为我国企业不能推举出更多工程院院士的重要原因之一。

  企业渴望掌握核心创新技术

  “大到飞机,小到啤酒,价值链的最上端,从来都是被少数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和国家控制。”这绝非耸人听闻。近年来,世界巨型企业正在中国快速建造其研究和开发基地,并雇佣相对廉价和高技能的中国研究人员。

  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继平说:目前,国内企业的研究与开发(R&D)力量不足,企业的整体科技水平还不高,而且面临流的的威胁,这些将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立以及产品的竞争力。长此以往,不要说企业出不了院士和高科技人才,就是产品在市场上也缺乏持久的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一份报告认为,从全球制造业重心的历史更迭及其相关国家制造业加速发展的机制看,欧美历史上制造业在全球霸主地位确立是依靠原创型的技术创新,日本等国上世纪60~80年代制造业的崛起和国际竞争力的快速提升是凭借管理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而中国则是借助加工组装环节的低成本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机会,发展成为新兴的国际制造业基地之一。

  由于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致使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中国的制造业处在低端位置,国内企业只能获取少量的加工费用,增加值率因此被限制在较低水平。我国生产的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往往造成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大,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在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任何技术领先都是暂时的。比尔·盖茨的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很值得我们深思。科技起飞是一个经济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起飞的重要标志不仅有R&D占GDP的比重,还包括本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

  采访中,欧阳自远院士表示忧虑:“有人说,中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话虽然有些偏激,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现在,我们在许多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都缺乏话语权,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一个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引进技术是必要的。但是,必须通过引进技术并进行再创新,培育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

  有人在采访中谈到,我们应该学习国外知名企业的做法,建立起精干、高效的企业研究与开发部门,吸纳更多的科学家和杰出的工程师,一起为了企业的核心技术共同攻关。

  北京大学的张继平对此信心十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我国企业要善于学习,坚持不懈。美国人在这一阶段用了约半个世纪。再过若干年,我们的企业也一定有能力用得起也养得起一批科学家。随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里拥有更多的院士已是指日可待!(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快乐五一
快乐五一放松心情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