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担粮(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8日09:52 千华网-鞍山日报
  春天的田野,处处生机盎然。风儿亲吻黑色土地,杨柳争先吐出新绿,播种机的欢唱伴着老牛的长鸣,交汇成一首春天畅想曲。“五一”黄金周期间,嗅着泥土的芬芳,记者在农村与农民朋友一道播下希望的种子……

  普通农民的心声

  1日清晨6点,台安县桓洞镇九鄂村千余亩经济示范田内,村民苏振才早早就到地里忙活了。54岁的苏大叔说,前几天就已经把地平整好了,今天是第一天播种。“今年我准备多种5亩花生,以前种大田,手头总是紧巴巴的,去年种了一年花生,宽裕多了,而且手里还有了一点余钱。”“既然种花生赚钱,为什么前几年不种呢?”面对记者的疑问,苏大叔说:“种了几十年的玉米,闭着眼睛也会莳弄,别的咱不会种,也不敢种啊。这两年国家鼓励种植经济作物,政府不仅配套了水、电设备,还定期请专家、技师做技术指导,现在大伙儿的积极性可高了。而且没种之前村干部就已经给找好‘婆家’了,种多少都能卖出去。”苏大叔脸上挂着笑容。

  九鄂村地处桓洞镇西部,大部分属低洼易涝、风包压沙的贫瘠土地,水土流失严重,赶上好年头亩产玉米也只有250公斤左右。2002年,台安县农业综合开发局实地考察后,调整了该村的产业结构,由原来的只种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改为大面积种植花生、芝麻、绿豆等小杂粮。村支书乔殿功带领村干部到沈阳、阜新等地学习,找市场、签订单。去年,全村仅花生的种植面积就达4000余亩,人均增收千余元。九鄂村小杂粮示范项目的成功实施促进了该村的经济发展。

  趁苏大叔说话的空当儿,记者接过他手中的收子,学着他收起土来,因为怕扶不住,所以用的力气较大,还不到200米,手腕就酸得受不了。“收土的时候,不能用太大的劲儿,劲儿大了,容易把花生埋得过深,苗不易破土,可劲也不能太小了,否则土壤覆盖得薄,水分蒸发快,种子一样出不好,种下的花生上面最好保持3公分的土。”苏大叔一边讲解一边轻松地做着示范。“种地里面也有很多学问,以前咱不懂怎样种花生高产,后来省农科院的专家来指导,一亩地至少多打50多公斤。”

  接着,记者按照苏大叔教的手法,和他一起播种,不知不觉到了中午,该收工了。苏大婶已经把饭做好了,一锅热气腾腾的馒头,一盘花生米,一盘小葱拌豆腐还有一些野菜。吃着简单的午餐,苏大叔喝了点酒,话也多了起来,他指着盘子里得花生米说:“看看我种的花生,个个这么饱满,今年种的这个品种是村干部从阜新买回来的,听他们说比去年的亩产更高。”

  午饭后,稍稍休息了一会儿,苏大叔便赶着牛车下地了,他说,好不容易等到春播,赶紧把种子种到地里,这样心里才踏实。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让许多像苏大叔一样的农民切切实实地受益了。

  种田大户的期盼

  2日,记者起了个大早,7点多钟便赶到海城耿庄镇北耿村地头。此时,村民林长明已经干了十余垄地,化肥和头天拌好农药的粉红色玉米种子播下去不少。他赶着骡子边擦汗边说:“都干了两个多钟头了,播种抢的就是时间。我早上3点多就起来摸黑打苞米茬喂牲口,天刚蒙蒙亮,咱全家就赶着牲口出门了。”

  今年老林承包了60亩地,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大户。四月下旬他就开始研究天气,根据十多年的种地经验,心里早打好了算盘,今年气温比去年同期低,地里的温度、墒情不够,“五一”期间播种最合适不过。用他的话说:“播种可是打头炮,只有头炮打得响,上秋才有好收成。”

  老林自制的播种机前后有两个漏,前面的漏装化肥,后面的漏装种子,随着前面的铁铲把垄趟开,化肥和种子均匀地撒进趟出的沟里,后面倒三角形的铁铲又把趟出沟的垄合上。播种时的速度时快时慢,老林解释说,这叫“好地密种,赖地稀种”。每趟完一垄地,老林都会仔细地将轱辘上的泥掰下来扔回去。

  记者跟着老林用锄头趟地,一条垄还没趟到五分之一,就已经累得直不起腰。老林的妻子姜大姐在备地头,把播种机没趟到的地头刨开,把两粒种子放进去,再用脚把土盖上,踩实。老林14岁的小女儿也没闲着,挎着篮子把漏在外边的种子捡回来。

  晌午11点多,足足干了一上午,大家都累坏了,记者一屁股坐在地上,和老林一家一块啃馒头就咸菜喝凉水,瘦小的老林竟然狼吞虎咽地吃了6个馒头。吃完饭,老林边抽烟边和记者唠嗑。老林说,“一号文件”给农民带来利益,最明显的就是不收农业税了。一亩地一下子少收30来元,再加上优良品种补贴和直补的20多元,这里外里就是50来元。

  歇了一个来钟头,记者跟随老林一家又下了地,姜大姐牵着牲口和辊子到上午种完的地上压地,她说,播种后歇一阵儿,地里的潮气就没了,压好的地没有裂缝,不透风,保温,种子好长。老林则继续播种。直到看不清地面,老林一家才收工,这时已经晚上七点多了。

  回到家,姜大姐赶紧忙着做饭,炒鸡蛋、炖豆腐,啥快做啥,大伙儿坐在炕上不一会儿就吃完了。这边碗筷还没洗,那边老林连衣服都没脱就睡着了,谁都不忍心叫醒他。“今年要是风调雨顺,秋天再卖个好价钱,咱这一年就算没白忙。”姜大姐说这话时眼神里充满了期盼。

  好把式的致富经

  2日一早,记者陪着刚领到测土施肥卡的海城八里镇大新村农民杜维斌急匆匆地往家赶。“可算把测土施肥卡盼到手了,我这地再不种可就迟了!”为啥非要等到测土施肥卡到了才种地呢?杜维斌说:“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搞测土施肥能摸清土地的‘脾气’,即使晚播种几天,但只要用科学的办法产量一样能提高。”

  正说着,杜维斌走到堂屋里把早已准备好的化肥拿了出来,一袋美国二铵,另一袋则是复合肥。记者帮着杜维斌把两种化肥倒在一起,并用工具搅匀。记者和杜维斌一道架起播种机,推着种子和化肥来到地头。

  虽然只有早上8点多钟,但太阳已经很高,广阔的田野里随处可见农民辛勤劳作的身影。

  选好第一条垄,往播种器里倒上化肥和种子,就开始播种。杜维斌在前面赶着牲口,记者在后面扶着机器并帮着把种子盖上,每隔大约一尺半的距离就会有三四粒种子和一小撮化肥落到地里。杜维斌说,可别小看这些种子,里面学问大着呢!5年前,杜维斌开始搞科学种田,光种子就换过五六种,用他的话说用就用最好的,一斤种子多花几块钱,秋天能多收回来上百斤。

  播了两条垄后,趁杜维斌坐在地头抽烟的功夫,我们聊了起来。“我现在每年都把土样送到土肥站检测,然后按照他们发的卡施肥。从前种地就是跟风走,别人用啥咱用啥,那时候就知道美国二铵好,结果地里只用二铵,最后弄得土壤板结,一亩地产量还不到500公斤。”杜维斌说。于是,他便经常看一些技术书,尤其关注《黑土地》等农村栏目。“通过学习我知道不弄清土壤的‘脾气’胡乱施肥往往事倍功半,所以5年前我就把土样送到海城土肥站检测,摸清了土壤需要啥养分,这地也就好种多了。”指着施肥卡,杜维斌解释说,现在我是按卡施肥。钾肥以前一点都不上,但这东西太有用了,不但抗倒伏,而且结出来的玉米比不用钾肥的重很多。科学施肥使每亩地成本减少至少30元,亩产能够达到650至750公斤,增收200元!

  重新倒上种子和化肥,我们从第三条垄头播起,走在前面的杜维斌说,以前我们分的地块经常更换,所以谁也不愿意投资太多,现在国家政策好,土地承包30年不变,而且还有那么多优惠措施,大伙儿也愿意投入。很多农民甚至现在都往地里上鸡粪,我明年也准备上。

  将近中午,3亩多地都播完了,记者已经累得不行。累了一上午的杜维斌吃饭时也没忘打开电视机,12点钟《黑土地》栏目重播,杜维斌又要学习新的农业知识。

  农机欢歌闹春耕

  2日清晨,天还没亮,海城感王镇石桥村的农机户于满昌就忙着到院中检修自家的4台“铁牛”。补水、上机油、更换刀具……6点差一刻,一切就绪后,记者跟随于满昌和他的旋耕机出发了。

  于满昌今天上午要代耕的30亩地在村东头。10分钟后,他开着崭新的蓝色“铁牛”到了地头,广阔的田野里顿时增添了一抹亮色。他跳下车,拍了拍心爱的“铁牛”说:“这台车可先进了,旋耕、灭茬、起垄能同时进行,一天一夜就能耕200亩地。今年天冷,地耕得晚,抢农时全靠它了!”

  找到村民刘德新家的地界后,于满昌开始耕地。旋耕机隆隆前行,被翻起的泥土四处飞溅。当机车后面的四对铁犁划过,松软的土地上顿时隆起了三条笔直的垄,逐渐伸向远方。刘德新站在地头喜滋滋地说,国家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农民都抢着地种,也舍得投入。这几年我一直用“铁牛”翻地,又快又好,每亩才收18元。

  早在8年前,于满昌花3万元买了第一台农机,成了村里第一位代耕农民。1个多月前,他又把这台654旋耕机开回了家,他家的农机也增加到4台。今年春耕一开始,找于满昌代耕的农民就排起了队。

  记者坐上旋耕机,“轰隆隆……”巨大的轰鸣声震得记者耳朵嗡嗡直响,身体也好像触电一般颤动不停。向后望去,只见“铁牛”经过之处,土地都变得黑油油的。“买农机,国家不是给补贴吗,你领过没有?”记者几乎是喊着对于满昌说。“领过领过!4年前,农机补贴还不是直补发放的时候,我花9万元买的一台旋耕机就领到了1万7千元的补贴。听说今年国家又加大了对农机直接补贴的投入,咱农机户可真是赶上好时候了!”

  于满昌的车里还安装了收音机。“累了我就听听节目,解解乏。天气预报我常听,最怕下雨,一下雨就得停工。”说着,他打开了收音机,放到最大音量,里面刚好在播报新闻。于满昌说:“好多农业政策我都是从这里面知道的!”

  晌午时分,于满昌收工回家。他的妻子薄素文为我们端上热乎乎的饭菜。干煎刀鱼、肉炒蒜薹、过水面条。于大嫂心疼地看着丈夫说:“他难得回家吃顿饭,平时就买点面包、麻花在地头对付一口。等忙过这阵子,我得好好给他补补!”于满昌却幽默地说:“我就不用补了,咱还得攒钱买农机呢!现在的农机越出越先进,今年有了这台新型旋耕机,能多赚一万多。”

  话音刚落,于满昌家的电话响了起来。原来,营口虎庄镇拉拉房村的村民约他明天去代耕,那里有1000多亩耕地等着他代耕。

  放下碗筷,记者随于满昌再次出发了。要耕的这块地在村西头。一到村民董云智的地里,于满昌赶忙将播种机套在拖拉机上,金黄的玉米种子被倒进播种机的两个圆漏里,在化肥箱里加了些化肥后,开始播种。

  播种机一次能播两条垄,随着前面的铁铲把垄趟开,化肥和种子便均匀地落到地里,一眨眼的工夫,后面倒三角形的收子便合拢了垄沟。“还是用机器播种好,这几年我家的地一直是于大兄弟给我种,他干起活就跟种自家地一样,加上他的农机先进,所以大伙儿都特别放心!”董云智对于满昌的活计赞不绝口。

  “他不光活儿干得好,心眼儿也好!”一旁的潘大叔接过话茬,“谁家困难,他不是少收钱就是免费,宁可自个吃亏。邻村的老李头家困难,前两天找他代耕5亩地。他耕完地一分未收就走了。”

  说话间,于满昌开着播种机已经播了四条垄。在他向化肥箱中补化肥的时候,记者跳上拖拉机,一会儿播种机开动。“这垄有180米长,一个来回得20分钟。种子下落的距离,我事先就调好了,每隔四五寸远,就会有一两粒种子落到地里。”于满昌边说边回头张望,生怕有种子“卡壳”。两个来回下来,于满昌黑黝黝的脸上已渗出了汗珠。

  眼前一望无垠地黑土地成了播种机的舞台。农民对今秋丰收的期盼,也随着一粒粒金灿灿的种子被植入土中,在阳光雨露滋润下生根发芽……

  新闻采写实习生崔宇 见习记者侯丹 杨海霞 记者王薇 朱玉龙 刘晓满 田畅

  新闻摄影记者朱玉龙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组图)
地膜花生机械化播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组图)
施农家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组图)
  2日,海城八里镇农民杜维斌拿到刚刚取回的测土施肥卡,开始按“卡”播种施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组图)
机械化春播离农民们已经不再遥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组图)
甘泉村的“牛犋户”每天忙着给村民们种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组图)
播种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