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媒介批评:透视“高露洁事件”背后的媒体两难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8日14:42 人民网

  话题来由:

  一篇很差的新闻制造了牙膏信任危机〉进入

  国内媒体4月17日关于“高露洁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的报道。其大意是,根据美国最新研究显示,数十种牙膏、洗手液等抗菌清洁品,当中包括高露洁等品牌的产品,含有化学物质三氯生,这种物质与经氯消毒的自来水接触后会产生三氯甲烷(俗名氯仿或哥罗芳),而三氯甲烷是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随着这则消息在中国的扩散,高露洁在中国消费者中的品牌信任度迅速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如果这些牙膏中真的含有致癌因素,那么消费者又该何去何从?然而,所谓“高露洁致癌事件”,其实是由于媒体信息传递失真而制造的一起“公共卫生危机”。

  报道引发争论

  “高露洁”事件质疑的对象已经从使用了三氯生的牙膏转变为发出了预警的媒体。在我们这个经济时代,涉及到具体的产品时,舆论从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哪怕看上去其词振振然,但真实的原因往往还在振振有词的后面。这次“高露洁风波”,舆论迅速发生转向,原因看起来很强大,例如国外有影响力的传播机构未介入,例如研究三氯生影响问题的专家指为“过度反应”等等。然而哪怕这些都是事实,难道就有理由开展一次对媒体责任心的讨伐吗?

  “高露洁”事件一波三折:先是国内众多媒体不约而同地报道,高露洁部分牙膏含有“三氯生”,长期使用可能致癌;继而又报道说一些地方的高露洁产品已经下架;直至研究者出来声明,此为媒体断章取义。回顾事件的始终,国内众多媒体态度高度一致。搜索一下互联网,查到的文章如出一辙。在资讯爆炸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很多,但最主要的渠道还是通过各种媒体。如此高密度不实信息的传播,不啻为对公众知情权的一种侵害。媒体为什么失去了辨别力?

  风波之后的反思

  高露洁风波彰显媒体在商业社会的表达自由原则〉进入

  “高露洁”风波逐渐散去,在这一场虚惊中,媒体的信任危机有望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并促使我们反思商业社会中以媒体为主要平台的表达自由原则。表达自由,即言论自由,在国内外的主流法学理论中基本上被限定为政治权利范畴。当民主政体建成并顺畅运转,市场经济成为社会的基本结构之后,商业上的表达自由原则理应受到充分重视。

  在牙膏风波中我们看到,当一个媒体处于过分担心的情况下,另一个媒体往往会处于理性的态度,因此国内媒体报道了国外时,往往约请专家谈论看法,甚至同一媒体会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证明媒体的观察偏见并不可虑,读者会在媒体不同角度的观察中发现真相。在信息社会中,公众的知情权至关重要,只有保证公民充分知情,公民才会了解自己的处境,作出独立判断;而其前提是提供更充分、更通畅的信息渠道,不能因为牙膏事件而怀疑新闻的作用,要相信读者能作出独立判断。

  沸沸扬扬的“苏丹红”事件戛然而止。卫生部于4月6日发布《苏丹红危险性评估报告》,最后结论是: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很小,偶然摄入含有少量苏丹红的食品,引起的致癌危险性不大。但如果经常摄入含较高剂量苏丹红的食品就会增加其致癌的危险性。这个结果不仅对肯德基等数家企业是个利好消息,更可以让广大消费者大大松了一口气,在如潮的报道面前,先前有不少人甚至以为自己可能已经患上了癌症。

  我说:

  这次牙膏风波占去了我们很多的精力,不管是担惊受怕还是莫名其妙,我们都着实跟着媒体绕“牙膏”绕了一大圈。到现在,刷不刷牙应该不是考虑的问题,要不要信任媒体才成了问题。其实大众媒体并非科学教程,并非生活指导书,而是大众信息传播的载体。对公共安全问题的高度敏感,是媒体责任心的表现。但风波究竟能产生了多大的“副作用”就不得而知了。

  您说:〉进入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