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批评】传统书信淡出 “秘史”剧登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8日17:24 人民网

  人民网评论部策划 编辑:张帆

  话语一:秘史大旗还能扛多久?

  矛头指向——历史剧的新“说”法

  秘史大旗能够扛多久?中国作协研究部研究员彭加瑾认为,秘史系列能够走多远取决于以后的作品主题开掘的深度,“主题开掘不能只靠政治斗争加军事斗争然后掺杂爱情。这样做,虽然能够讨好观众,但不够深刻和完美。什么是秘?秘不光只是爱情,种种不可告人的事情都是秘,其实还可以拓展到君臣矛盾等更深的层次”。彭加瑾担心,一个单位推出的作品很容易因为轻车熟路而陷入套路,但这样对观众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情究竟在历史发展中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在肯定情能够塑造人物的多重性格、吸引观众的同时,彭加瑾指出,《太祖秘史》在太祖的情方面过了一些,努尔哈赤被塑造得比贾宝玉还贾宝玉。

  “为什么老天爷这么偏心,把那么多爱都给了你,却没有一个女人像爱你一样爱我?”借用剧中努尔哈赤的弟弟对他说的一句台词,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高鑫表达了自己对努尔哈赤抓住一切机会以死向女人示爱的举动表示不解,他认为仅仅只表现男女之情,观众可能会腻。

  秘史在历史剧的戏说和正说之外寻找到了第三条道路,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彭吉象认为是一个创新,和前两部相比,他觉得《太祖秘史》人物刻画更加生动、情节更加曲折、情感更加浓烈,但他同时认为秘史系列如果只是写情,那是浅层次的,应该写制度、写人性,把情放到制度对人性的压抑中来。

  在《太祖秘史》中有不少虚构的情节,什么是虚构?梁光第认为,虚人虚事要进行有机构成,秘史不是戏说,不是正剧,需要而且必须虚构,但应该合乎逻辑,剧中攻打明朝的女真族将领还住到明朝都督的家中,这在逻辑上是值得探讨的。但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章柏青则表示很佩服编导的想像力,佩服他们和历史进行沟通的努力,“尽管有些地方是历史上没有的,但总体上让我觉得这是真的。从宏观上讲,我觉得《太祖秘史》达到了同类电视剧没有达到的高度”。阅读全文

  点评:

  先有戏说,再有正说,历史剧的演绎如今又有了“第三条路”:秘史。戏说的缺点在于“颠覆”历史,正说又有一味拔高的弊病。这也是人们担心意在以“情”为主“秘史”类历史剧到底能走多远的原因之一。不过,不管怎么“说”,尊重历史和深入开掘主题二者总是电视艺术作品能越走越远的关键。

  话语二:景区门票账的另一种算法

  矛头指向——景区门票涨价

  今年“五一”黄金周,国内许多知名旅游景点涨声一片。但是“西湖景区依然免费游览”的消息却让人们在夏日里感受到一股清爽的风。

  杭州市有关部门表示西湖今年“五一”依旧免费向海内外游客开放。2002年,杭州市开始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当时,杭州市委、市政府郑重许诺,将“还湖于民”。

  杭州市西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刚刚结束,市政府决定对南线景区实行免费开放。这是杭州旅游景点实行门票制度以来,第一次实行免费开放。当时,除了南线景区外,还有沿湖的孤山、俞园纪念馆也实行免费开放。到2003年4月,四周已基本连通的西湖将沿湖的所有绿地和景观全部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在全国园林景区门票制度改革中独树一帜。

  据杭州市园文局测算,西湖沿湖公园原来一年的门票收入大约是2600万元。西湖“免票”后,公园在安全、保洁等方面的投入比以前增加。以西湖南线公园为例,以前,一到晚上公园就关门,只需少数人员值班就行。现在公园是24小时开放迎客,公园方面光是聘用的保安就达104名,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费用大大增加。杭州市园林部门作过测算,公园门票的损失和必须再增加的投入,两项相加一年的总金额约为6000万元。

  6000万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是,“免票”也给西湖景区带来了大量游客,猛增的人流又造就了商机。景区内商铺使用权每年的拍卖收入因此大增。随着新西湖的免费开放,游客的游览景点增加,在杭州逗留的时间相应延长1天左右,住宿、购物、交通、饮食等花销也相应增加。

  “免费西湖”还产生了“辐射效应”,使距杭州不远的绍兴大受其益。今年“五一”期间,绍兴鲁迅故里、东湖、沈园、兰亭等景区的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也同步递增20%,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游客是在到了杭州之后去绍兴的。

  原来外地游客游杭州,大多会去灵隐、岳庙、六和塔和湖中三岛等传统景区,这些景区早已不堪重负。西湖公园免费开放后,游客自然分流,大大缓解了传统景区的压力。阅读全文

  点评:

  在全国范围内景点门票“涨”声一片的时候,西湖免门票的做法显得如此另类。如同历史的写法有“大历史”一样,门票也有“大门票”之说,这个“大”门票不是具体景点的门票,它算计的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的门票,哪个门票的分量重些,恐怕并不难分别。

  话语三:网络时代 书信淡出

  矛头指向——传统书信的出路

  近年来,从电话到E-mail,从ICQ到OICQ,从语音到视频,从短信到彩铃,几乎每天都有新东西需要人们去了解和使用。各种通讯工具风起云涌,惟有传统的书信悄然淡出。

  传统家书已慢慢退出人们的记忆。“写信比较落伍”———在越来越忙碌的现代社会,这些回答也许可以解释书信衰落的原因。据悉,以上海为例,在上海邮政的信函业务总量中,家书所占的比例只有5%,平均每人每年不到一封。

  网上调查显示:在“你最愿意选择的私人联络方式”一项中,排名最前的分别是“电话”、“E-mail”和“手机短信”,随后是“QQ”、“MSN”,而“书信”选项连前5名都没进入。

  书信在年轻人中更为陌生,很多人甚至不了解书信的正确格式。就连情书也都改用短信和E-mail的形式了。很多人在采访中表示,很喜欢向别人倾诉写下自己心情的感觉,喜欢收到别人信件时慢慢回味的感动。但是要做的事情很多,大部分时候时间不允许。也许在现代社会,我们真的是“欲寄彩笺兼尺素”,却没有时间和心情;更希望“云中谁寄锦书来”,可别人也同样没有时间和心情。

  “今天你Q了吗?”“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早已过时,新技术的发展似乎只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谁也不知道明天又会有什么新东西出现。“我不知道,家书及其蕴藏的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是不是该被我们进行到底?”阅读全文

  点评:

  人们总是很难抵挡方便、快捷的诱惑。有了即时交流的方式,书信愈加显得奢侈了。一种交流方式总是伴随着特殊的文化心理,当人们已经没有了时间和心情的时候,哪儿还会惦记“谁寄锦书来”呢?以前,家书成为“文献”,更在于它能显示历史中的人和事,如今,不仅人和事,家书本身都已经进入博物馆了。看来,有时候,文化变迁不是一个大词儿,也许你昨天的行为方式今天就成了被变迁的对象。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