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台北(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9日04:0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台北确是一座不夜城。乘车一进市区,街道两边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灯箱,攀比着举出店铺,朝向天空,亮出自己的招牌。灯箱一个连一个,店铺一家连一家,街市的灯光伸向远方,汇合在一起,变成灯的江河,成为光的海洋与天上的星光呼应…… 吃是所有不夜城的主角儿,台北亦然。 因为刚到台北,什么都还不熟悉,主人开车带我们来到一个路口的把角处。下车一看,那是一间三角形的自助式“大排档”,各种海鲜、肉类和蔬菜近百种。厅堂里人声鼎沸,见我们进来,听我们说的是比他们较硬的“国语”,许多人投来友善略带好奇的目光。我们在别人的关注下,点了差不多几十道菜,然后开始互相介绍,喝酒吃菜,盘道说经,激发感情……因为大家初见,互相之间有待沟通,于是我的话题就从“吃”讲起。 “吃”是“口”与“乞”的组合,古人造字指事之思———“口”的“乞”求为“吃”。“乞”,是跪着的人,给“口”注入了意识形态性———西方人(宗教意义的)饭前要画十字,说“阿门”———中国人将这种感谢上苍的意识干脆注入到文字中,成为永恒的期许。台湾在 “吃”的问题上比祖国大陆先行一步,吃从温饱发展到美食。美食是享受,还是经济增长点。美食拉动餐饮,餐饮拉动市场,市场拉动经济,经济改变城市,城市作用于人,人越吃越需要美食。美食是城市的个性,但在精致与大众两个层面上的展开,却有着不同的路向。在精致层面,也就是宴会大菜,在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社会发展中,都市的同质化消解个性,地域文化不断式微,而作为地域文化的饮食不得不屈就改变。美食的大众层面,是小吃。小吃与大菜的区别,在于它与家庭烹饪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担仔面与水饺,即便是用料、制作方法完全相同,但做出来的味道还会是每家各不相同,这就是小吃的魅力所在。更不要说各家都有各家的绝活,百家姓氏做千种小吃,搬到街上来叫卖,剥去他们生意的一面,剩下的简直就是技艺味道的大比赛。于是我说,小吃是当今城市的滋味和个性所在。你要去了解一座城市,如果不去品味那里的小吃,我以为你一定不会找到那城市民俗文化的穴位。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农业文明的孕育,烹饪的技艺和派别,尽管在大的方面有着相对规范的说法,但带有强烈的个人和即兴的性质,在现代都市的夜晚,吃上一碗冒着热气的担仔面或是汤圆,年轻人或许只顾去吃,而无暇去想,上了年纪的人则不同,夜市的小吃会撩起儿时的记忆,记忆起当年的台北,站在昏暗的路灯下倾听街巷深处的叫卖声…… 说到此处,似乎拨动了主人的心弦,他站立起来,举着酒杯对我说:你算是找到台北的穴位了,佩服,干。回应对方的豪爽,我也举起酒杯,感慨道: 酒到酣时举自饮,彼此之间谁还分? 放眼两岸今古事,砸断骨头连着筋。 到台北的第一个夜晚,小吃把大家吃成了一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5月09日 第七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