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首届“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获奖重大事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9日06:00 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确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

  2003年10月,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并实施了对成都区域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战略部署: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生动实践,是深入推进省委“三个转变”的重大举措,符合成都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实际,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为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拓展了巨大空间。

  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

  2001年底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市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2002年8月试点,2003年10月全面推开。这是一套深刻变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实施阳光行政的新型制度设计,是从行政管理指导思想到具体行政方式的深刻变革。已取得初步成效,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政府形象进一步提升,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003年12月,我市开始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试点,目前,已有39个乡镇完成试点,7个乡镇正在进行。同时,全面实行村和社区党委支部书记差额直选,开放乡镇党委会和乡镇政府工作会,建立农村党员和农民代表测评乡镇干部的机制等,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巩固了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确立、培育和弘扬成都城市精神

  2003年8月,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培育与时代同步的城市精神,塑造新世纪成都人的新形象”。在一年多时间内,全市掀起了共话成都精神的热潮,有关方面共征求了200多万人的意见。2004年12月29日,市委常委会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把成都城市精神主题词确定为“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

  推进城乡一体化,创新红砂村、幸福梅林发展模式

  锦江区因地制宜,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打造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化发展。2003年,在红砂村实行农民增收就地变市民、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三位一体的建设,打造了“花香农居”模式。2004年6月,在幸福村着力发展梅花产业链,深度挖掘梅花的经济、观赏、文化价值,打造出了全国之最的梅花产业和梅花文化基地,为城乡一体化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值得借鉴的范本。

  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

  2004年7月,累计投资18.5亿元,新改建6700余公里的村村通水泥(沥青)路工程宣告完成,全市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3000公里,直接服务人口达600万;去年10月1日,我市“环+放射”状高速公路网最终形成,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建设目标。路通工程目标的实现,缩短了成都市区与区(市)县间的时空距离,也改善了投资环境,有利于富裕农民、繁荣农村、发展农业,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已征地农民进社保

  2004年3月,市政府出台《成都市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办法》和《成都市已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办法》。目前,全市已有22.3万名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了社会保险,8.6万人开始按月领取养老金并享受住院医疗保险。这是切实保障已征地农转非人员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是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步骤,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建立农村药品监督、供应两个网络系统

  2002年初,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两网”建设)试点工作,为破解农民吃药难、吃放心药平价药更难的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统计数据显示,“两网”建设有效遏制了农村长期存在的假劣药品横行和药价虚高问题,让全市农村药价平均下降了10%—20%。

  实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

  2004年,我市在全国牵头实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将318个乡镇合并为240个,精简乡镇办事机构205个,减少乡镇行政编制1028名。同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将农民从公共负担项目中解放出来;实施帮困助学工程、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开展农民免费技能培训等,解决了农民读书看病、就业养老问题。这一改革既促进了乡镇政府由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又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2004年,市委、市政府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在全市18个区(市)县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目前,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人数已达265.6万人,参加率达70.8%;全市共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8231.1万元;享受报销医药费用的参合农民共有53.7万人次。

  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从2002年初开始,我市实施了大规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三治一植”四大绿色环保攻坚战、公众参与等三大层面的一系列重点工程,环境质量、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大幅度提升。2005年2月18日,成都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成为全国第7个、西部第1个获此殊荣的省会城市。

  沙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全面完成

  2001年11月,我市开始对沙河进行以污水治理、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到2004年底一期工程竣工,共投资32.48亿元,完成22.22公里河道及两侧50—200米范围的截污、防洪、市政道路、绿化、拆迁、光彩、文化、公共设施等九大工程,在城市东北片区形成了一条绿色长廊、文化走廊和城市新的发展亮带,荣获“200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

  为解决岷江流域和长江上游污染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成都市水环境质量,我市于2002年启动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涉及中心城区300多条中小街道、50条河流。创新机制,以政府4亿元现金投入,撬动60亿元巨资,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了三座新污水处理厂、市区污水处理率由36%提高到82%,创造了“成都奇迹”,被誉为“四川骄傲”。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近年来,成都市以低保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健全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内容,辅之以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就业救助以及社会互助等专项救助工程的社会救助体系。2004年,我市城市低保标准调至210元/月·人,成为西部地区最高。截至今年2月,全市有城市低保对象102929人,实现了应保尽保。

  实施文化再现工程

  近年来,我市以打造“中国诗歌文化中心”,武侯祠“锦里一条街”建设,恢复“成都大庙会”,实施文殊院、大慈寺两个片区保护工程、琴台古径推出,建设老成都民俗公园等为代表,在城市建设中大力实施“文化再现工程”,在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树立文化知名品牌、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扩大成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中取得显著成效,保护了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了成都的对外形象。

  全面完成成片旧城改造

  2002年5月,市委、市政府决定用3年时间完成中心城区410万平方米危旧房屋拆迁改造。去年10月,此项目标任务提前7个月基本完成。其间,我市推出“阳光拆迁”、“多轮驱动”、“扶困救助”等一系列以人为本的举措,创造了旧城改造“成都模式”,赢得了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也得到国家建设部的高度评价。

  大规模开建经济适用房,推行廉租房政策

  2004年,为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市民住房困难,我市进一步加大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廉租房补贴力度。全市开建经济适用房总面积达521.8万平方米。针对困难群众推行的廉租房政策,去年共为526户住房、经济“双困户”解决了住房困难。这是执政为民生动而具体的体现。

  全面推进社区建设

  近年来,我市社区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文明社区已达到70%以上,创建社区建设示范街道44个,示范镇2个、示范社区208个。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加强了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促进了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政法系统争创全国一流工作

  成都市政法系统自开展争创全国一流活动以来,全市公安机关遏制刑事发案成效显著,实现了刑事发案大幅度下降,破案大幅度上升的目标,打造了“平安成都”的治安品牌。全市法院大力加强司法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司法水平。全市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基本实现了服务大局与履行职能协调发展。争创工作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建设高科技成都

  2002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高科技成都的战略部署。2003年,《成都·高科技行动计划纲要(2003—2010)》出台。2004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达91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50.69亿元。高科技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使城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技术创新与转化能力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创业环境不断改善,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快乐五一
快乐五一放松心情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