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二战60年烟消云未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9日10:21 新华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其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巨大冲击,成为具有断代意义的事件。在历史学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现代史的终结。许多学者喜欢将战后称为“后现代”时期。因为二战虽然结束,但战争的硝烟并末完全消散,伴随着这些新的矛盾的产生,战争的枪声不断响起,而这些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的爆发都与二战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在二战胜利六十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回溯历史,看看这六十年来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和冲突,究竟与二战有着怎样的联系。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中最主要的变化之一就是以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长时期的全面对抗与非战非和的对峙局面的形成,即东西方冷战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旋律。从“柏林墙”到“三八线”,从中东到加勒比海,到处都充满着“冷战”的气氛。“冷战”的出现既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冲突的结果,也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斗争的产物。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冷战”的意识形态色彩越来越淡薄,而美苏争霸的实质却变得昭然若揭。“冷战”期间尽管美苏双方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但侧面和背后的交锋却经常不断。而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和1961年至1975年的越南战争就是美苏两国争霸的直接结果,可以称为“冷战”中的“热战”。

  越南战争(1961年至1975年),是一个超级大国对一个弱小民族所进行的历时最久、耗资最大的一场战争,是二战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的战争。越战期间,美国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药,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投弹量的总和,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美国自己也损失惨重,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美国在越南的军事卷入规模大(1973年美国在越南作战人数约54万),时间拖延长(前后12年,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国外战争),造成近2000亿美元的损失。

  苏伊士运河战争

  战后,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的兴起及其反对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斗争,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并成为战后初期发生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主要“热”源之一。旧殖民主义者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企图通过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继续压迫和剥削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并不惜用武力来维持其原来的殖民主义统治和利益,这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矛盾与冲突的主要根源。1945年至1954年法国侵略东南亚的印度支那战争、1956年英法对埃及发动的苏伊士运河战争、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之间的马岛战争等等都是这一类型战争的典型代表。

  1956年,英法对埃及发动苏伊士运河战争(也称为第二次中东战争)。从1882年起,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地区建立了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驻扎了将近10万军队。二战后,埃及人民坚决要求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4年10月,英国被迫同意把它的占领军在1956年6月13日以前完全撤离埃及领土。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然而,英法殖民者不甘心丧失运河地区的既得利益,在埃及宣布对运河实行国有化计划时,借机诉诸武力,企图重占苏伊士运河,维护其殖民利益。

  印巴战争 中东战争

  二战后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因历史遗留下来的疆界、民族和宗教等问题而引发的冲突和战争,成为影响战后地区与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三次印巴战争(1947-1949、1965、1971)、四次中东战争(1948、1956、1967、1973)、1975年的西撒哈拉战争、1978年至1979年越南柬埔寨战争、1980年的两伊战争以及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等都是这类冲突的典型。这些战争的缘起往往是历史的或现实的、民族的或地域的、世俗的或宗教的多重原因交织的结果,再加上美苏等大国的干预和插手,战争的原因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然而,无论如何,我们都能在这些战争的背后,发现它与二战或二战后形成的政治因素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三次印巴战争(1947年至1949年、1965年、1971年):历史上,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人民在十几个世纪中一起生活在南亚次大陆。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757年,这里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后,印度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迫使英国在1947年同意印度独立。但英殖民者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殖民利益,有意挑动印度教徒与穆斯林间的对立,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提出了“印巴分治”。在分治过程中,数以万计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离开故土,给印巴两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克什米尔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分治制造了南亚地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这也正是二战后,印巴地区多次发生战争且摩擦不断的原因之所在。

  四次中东战争(1948、1956、1967、1973):中东问题一直是二战结束以来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中东地区因其地处欧、亚、非三洲交通枢纽以及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及军事利益冲突的焦点。巴以问题已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由于以色列统治集团坚持其扩张政策,而美、英、苏等大国又出于不同利益在此进行的干涉,使得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导致了四次中东战争的发生。

  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一些阿拉伯国家抵制以色列国的建立,对它发动攻击。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天战争):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发动突然袭击。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丧失的土地而进攻以色列,美苏两国向双方提供武器。

  中东战争使阿拉伯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军费负担,债台高筑,民生凋敝,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威胁了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冷战”后,随着雅尔塔体系的崩溃,苏联东欧的剧变使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这一方面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酝酿和产生了新的矛盾和不安定因素。

  海湾战争 科索沃战争

  苏联东欧的剧变,打破了原有的两极格局,国际社会中各种政治力量还没有形成新的均衡局面,新的多极格局正处于形成过程中,一段时间内,美苏争霸变成了美国一超独霸。

  美国为谋求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以“民主”和“人权”为名,鼓吹“人权高于主权”的新干涉主义、新霸权主义理论,到处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粗暴地干涉别国内政,这已成为冷战后最主要的战争热源。这一点在海湾战争(1991年)和科索沃战争(1999年)中得到充分体现。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开始,美国及北约军队利用高技术兵器对南联盟军民实行了78天高精度、远毁伤、非接触的空袭战。

  这次战争是20世纪末继海湾战争之后发生的又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是美国操纵北约军事集团打着“人权”的旗号,对一个弱小的主权国家发动的赤裸裸的侵略战争,是美国“新干涉主义”的危险尝试。在这两次战争中,美国霸权主义者都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国内、国际舆论的支持,而且得到了多国部队和北约部队的积极参与。

  两次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使其推行全球霸权战略的野心更加膨胀。20世纪上半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战争完成了由陆海联接的平面模式向陆海空三维立体模式转变的话,那么海湾战争、尤其是科索沃战争则是一种“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多维作战新模式,它使传统的三维战场空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战空间既急剧扩大,又高度浓缩;战场平面维可以遍及地球任何一个角落,战场高度维已突破低层空间继而向外层空间延伸;多种打击力、作战手段、作战形式、毁灭方式,几乎可以同时作用和强加在一个较小的作战空间甚至一点上。

  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战争领域的变化”课题组提供该文主体部分的资料。课题组成员包括:武寅(研究员)、于沛(研究员)、张晓华(副研究员)、谢闻歌(副研究员)、孟庆龙(副研究员)。(来源:北京晨报)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快乐五一
快乐五一放松心情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