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通讯:印尼三宝垄对新建郑和庙寄厚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9日14:41 新华网

  新华网三宝垄(印尼)5月9日电 )(记者夏林)

  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期间三次到访印尼,其船队曾两次停靠在印尼中爪哇省首府三宝垄市。郑和本人则曾在一处石洞内“修道”,因郑和小名“三宝”,故后世人称“三宝洞”,“宝”与“保”谐音,人们希望郑和保佑自己平安,所以,时间久了,就叫成了“三保洞”。如今,三保洞已不仅仅是一处小小的洞穴,而是发展成一个面积约达4万平方米的旅游区。在区内,一座新的郑和庙在三保洞原址之上拔地而起,气势恢弘,即将于7月14日揭幕。

  7月14日即中国农历6月29日,600年前的这一天,郑和首次将自己的足迹踏上了三宝垄的土地,他不仅带来了木雕、陶瓷、丝绸等多种中国传统工艺品,也将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优秀品格和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留在了这里。当年,这里仍是一片蛮荒之地,人们为了纪念郑和,才将这块地方命名为三宝垄,在郑和离开之后数年,当时的印尼政府在这里设立了行政机构。三宝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组委会主席李伯图8日在工地现场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说,新郑和庙揭幕的当天,中爪哇省长将会亲自赶来剪彩,以示省政府对这一活动和华人传统的重视,同时希望通过新郑和庙,将三宝垄的旅游业发展起来,并帮助吸引外资。组委会秘书长周继超对记者说,新庙的建成还有助于凝聚民心。以往每年的农历6月29日,来此参拜三保洞的省内外人士都以数万人计,从洞口开始算起,有时参拜的人流长达数公里,而且是通宵参拜。今年新庙落成,加上舞龙、文艺演出等各种庆祝活动,估计吸引来的人会更多。

  新庙坐南面北,25米高,飞檐走壁,基调为红色,椽子上画满了二龙戏珠的画面。庙南是一组数十米长的浮雕壁画,上面记录了郑和在各个时期的航海活动。壁画背后就是三保洞,洞前是一口直径约3米多的三宝井,当年郑和抵达三宝垄之后,挖井汲取淡水,饮用并冲凉,当地人由此继承了这一传统。洞后是一片空地,准备日后摆放郑和的“金身”供人们参拜,空地两边是巨型龙船的浮雕,这是依据郑和下西洋时所乘坐的“宝船”的原型雕刻而成的。据记载,宝船身长为44.4丈,之所以连用三个“4”,是因为当年人们认为中国位居“四海”的中央,这与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用意相吻合。

  在三保洞4米以下的地方,是洞的原址,也就是600年前郑和“修道”所在。记者躬身下到洞内,发现这只是一处10平方米左右、约5米高的小洞穴,洞内积满了地下水,一条香案立在中央,已经破败不堪,空气憋闷,凉气袭人,很难想像郑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修道”的。陪同记者采访的当地华商游宏源解释说,三宝垄的地势在下沉,为了防止新洞被淹,所以特地在原址的基础上建高了4米。

  回到地面后,三保洞庙主持张益廉告诉记者,建新庙已经历时2年多,花费约合1000万元人民币,全部资金都是由各界人士,尤其是印尼华人捐赠的。绝大多数建筑材料都从中国进口,例如,6个香案就是从福建厦门运到这里来的。

  新庙尚未建成,目前,郑和的“金身”暂时寄存在旁边旧庙内的一处20平方米大小、约5米高的洞穴内。洞穴门口上挂“三保圣洞”的牌匾,下面是一副对联:“受命皇朝临海国,留踪石洞庇人家”,横批是“寻弥留芳”。洞内香案上的“金身”一共有3尊,其中2尊大的要在7月14日搬到新庙里,而且还要为此举行隆重的仪式。记者看到了每月一次带夫人来此烧香的当地华人胡先生,他说,之所以来此烧香,是因为坚信郑和可以给全家带来平安,保佑全家事事顺利。

  旧庙内还陈列着600年前郑和到此停靠时用过的铁锚,有人专门为它配了一副对联:“古物维尊表其诚,泊淀以锚坚如铁”,横批是“乘风破浪”,铁锚旁边的一幅壁画则记录了当年郑和船队从中国出发时的情景。新郑和庙的承建商林忠明介绍说,人们普遍认为郑和是生意人的鼻祖。他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对华人贡献颇丰。天长日久,人们对他就有些神化,而且,各种文化逐渐融合,当地不同种群和宗教信仰的人都相信郑和可以保佑大家一切平安。甚至连不懂人语的铁锚也成了顶礼膜拜之物,有很多人来此参拜,香火极为旺盛。在结束参观前夕,李伯图对记者说,人们来烧香,本意上是为了要保佑全家平安,建新庙则是为了吸引更多的香客,来的人多了,就可以让人们饮水思源,大家都是炎黄子孙,重要的是不能忘本,不能忘记中国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快乐五一
快乐五一放松心情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