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车德”(时事漫议)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04:4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闻达 我们现在正走向汽车社会,有更多的人开上了私家车,“驾车道德”也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天随时都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人雨后行车不减速,溅得行人一身水;你的车正在路上规规矩矩地行驶,旁边车道里的一辆车却连转向灯都不打,就一下子并线到你车前;在堵车的路上,你本来跟着前车刚挪到十字路口,突然有辆车从旁边挤过来,硬是加塞到你前面;还有,夜晚在灯火通明的道路上开车,对面过来的一辆车却开着远光灯,直刺得你头晕眼花,等等。这些驾驶陋习,就像在一座正在演奏音乐的大厅,忽然撞见赤膊趿鞋的衣衫不整者,令人十分反感。所以,驾车人的道德是构筑城市文明交通环境的一个很实在的“硬”件。 早有交通专家称,并不能指望通过路面上那种战役式的整顿,或者政府一味掏钱修路的办法来马上解决交通拥堵和事故上升的问题。最可行的方法,便是加强对开车者的教育。方向盘从某种意义上掌握着乘客和行人的安全,“车德”的缺失,可能远比其他某些领域的职业道德缺失危险性更大。缺失“车德”的话,速度与方向都可能成为公害,甚至是危险。 尽管新版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首次明确把“驾车道德”作为考查重点,但个人道德层面的东西,恐怕不是通过一两张考试卷就能真正掌握。换句话说,道德内容也有个如何具体实践的潜命题。有关车德的考试其实不仅在考场内,更应在场外,在以后长长的开车路上;真正的评判者是交警,是同行,还有行人。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更加科学、及时地设计出一套惩罚机制,进一步加大行车者的“缺德成本”。 有报道作过一个对比———在拥有1500万辆汽车的中国,一年因交通事故死亡者高达10万多人,而在汽车超过4400万辆的德国,只有不到1万人死于交通事故。据说,德国那里的司机信奉一句话:“车是可以修复的,而人是无法修复的”。维护最起码的车德,善待手中的方向盘,实际上就是从“以车为本”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观念上。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5月10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