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冷漠催生现代“哭墙”(五洲茶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05:4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江建国

  在回顾希特勒对犹太人实施的大屠杀暴行之际,很多人自然会想起那些在腥风血雨中以大无畏的精神拯救无数犹太人生命的英雄:瑞典外交官拉乌尔·瓦伦堡、中国外交官何凤山、保加利亚政治家迪米塔尔·佩谢夫、日本外交官杉原千亩等。当然还有因电影而闻名的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但人们同时要问,那么多国家的政府在做什么?当时为什么不施以援手?是它们没有意识到纳粹德国排犹反犹的罪恶,还是出于私利而见死不救?近年来,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舆论界不断提出这个问题,以拷问当时完全有能力拯救犹太人于水火的国家政府的道德良心,尤其质疑美国的罗斯福政府。事实证明,当时的美国政府并非没有察觉纳粹德国的罪恶意图,但却奉行袖手旁观的政策。美国一手导演了可耻的埃维昂难民国际会议,实际上为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开了“绿灯”。纳粹德国的反犹屠犹之所以愈演愈烈,显然是以当时国际社会的见死不救,甚而推波助澜的态度为前提的。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伊始,立足未稳,就迫不及待地掀开迫害犹太人的序幕。4月1日,希特勒颁布了第一份抵制犹太人的法规,犹太人意识到厄运已经临头。法兰克福犹太社团的一份通知以悲愤而绝望的语气说:“如果没有人为我们发出呼喊,但愿这个城市的石头为我们作证!”与此同时,犹太人开始移居或出逃。当时国际联盟的全体大会于1933年9月决定成立“德国难民高级专员署”,并选举美国资深外交家詹姆斯·麦克唐纳为高级专员。这位富有正义感的外交家是当时少有的清醒地意识到一场浩劫已经迫在眉睫的人士之一。1935年9月,当希特勒颁布两项所谓种族纯洁法律以后,麦克唐纳在一封信中说,德国将发生最坏的情况,必须为最大规模的流亡潮做准备。但他的警告却被各国政府当做耳旁风,加上纳粹当局的阻挠,他于1935年12月愤而辞职。

  国际社会的冷漠使希特勒的迫害步骤日益升级。从1933年到1937年,纳粹德国颁布的迫害犹太人的法律多达135个。1938年3月13日,在希特勒正式吞并奥地利的当夜,纳粹就开始大肆掠夺维也纳17万犹太人的财产,价值数百亿马克。维也纳的暴行激起无数有识之士的义愤,纷纷向各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们采取行动。在这种压力之下,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希特勒侵占奥地利12天之后,宣布将召开国际难民会议。人们寄希望于美国这个移民国家,因为它为英国和爱尔兰预留的移民名额仅未被使用的就有14万,而在1933年到1938年的5年中,他发给犹太移民的签证才2.7万个,只要美国修改一下其移民分配比例,就完全可能拯救全部逃离德国的犹太人。

  然而,罗斯福发起的这个国际会议只是为了应付舆论压力装装样子而已。他让国务卿科德尔·赫尔秘密通知有可能参加会议的国家政府,并不指望它们做出什么努力。此外,罗斯福还草拟了一份秘密备忘录,规定美国不改变移民政策,也不修改移民的国别配额。换言之,美国蓄意要为这次会议制造一个失败的结局。

  1938年7月6日,这次会议在法国的疗养胜地埃维昂举行。32个国家的政府派代表出席。除美、英、法外,还有6个欧洲国家、19个中南美洲国家以及英联邦成员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等参加。被邀请的冰岛、南非、意大利和萨尔瓦多连出席会议装装样子也不愿意。担任美国代表团团长的并非政府高级官员,而是罗斯福的好友、美国钢铁公司的老板梅隆·泰勒。在10天总共6次全体会议上,25个国家宣读了事先拟就的发言稿,大多以各种理由拒绝接受犹太难民。美国吹嘘说,它已经把给德国的移民配额增加了1413个(给德国吞并后的奥地利),贡献已经很大了。最令人侧目的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尽管地广人稀,却拒绝为水深火热的犹太难民敞开大门。加拿大总理麦肯齐·金竟说,一个都不要也嫌太多了。澳大利亚代表团团长声称澳没有“种族问题,也不想进口这个问题”。哥伦比亚的代表评论说,埃维昂是欧洲难民的,也许很快就成为世界的一堵现代“哭墙”。哭墙,又称西墙,是耶路撒冷古犹太圣殿遗迹,也是犹太民族惨遭灭国和开始大流散之痛的历史见证。

  埃维昂会议无果而终,只宣布成立一个政府间委员会继续探讨所谓的解决办法。消息传到柏林,纳粹幸灾乐祸,诸如“谁愿意要他们?没人要!”之类的评论语言不绝于耳。此后,如果说纳粹德国出于敲诈犹太人的财产还同各国政府讨价还价,还准许犹太人移民,那么到1941年10月,当希特勒决定灭绝犹太人时,犹太人已经插翅难逃了。1940年2月,波兰什切青的上千名犹太人成为大屠杀的第一批受害者。1939年5月,装载着930名犹太难民的“圣路易斯”号邮轮从汉堡出发前往古巴,被拒绝接纳,又转往美国迈阿密,又被拒绝。难民们无奈于6月返回欧洲,以后绝大部分惨遭屠杀。“圣路易斯”号的命运再鲜明不过地映衬出当时国际社会的冷酷,实际上反映了当年对犹太人的偏见是欧美社会的普遍现象。

  1977年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在重提埃维昂会议时不得不承认“人们的文明在那里没能经得住考验”。

  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当年的埃维昂会议参加国是否应该回忆一下这次被遗忘的会议,反省一下当年的所作所为呢?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10日 第十六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