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请劳模做报告也是一种爱护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08:50 东方网-劳动报

  每年“五一节”前后,劳模们总会成为社会的焦点人物,邀请他们做报告的企业天天排队。丰富的社会活动让劳模切身感到了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需要,深感欣慰的同时,他们也感到一丝疲惫———时间、精力的透支。

  一位新一代劳模从普通技校生成长为专家型工人的经历,深深打动和吸引了职工们,他成为职工心中的明星,职工们纷纷要求企业、工会邀请他来厂作报告。在这位劳模的记事本上,记者发现:两个月内他一共参加各类演讲会、座谈会21个,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次。在北京采访全国劳模表彰大会时,一位外地著名劳模的最高记录是:整整一个半月在外巡讲。“快两个月没回家了。每天回到宾馆,还有记者在等着采访。”上海第一医药商店的著名全国劳模陶依嘉包里总是放着润喉片,她也是常常一天要做两三个报告。她说:“有时的确很累,但你的荣誉是大家给的,大家看重你是劳模,你不能辜负人家啊。”

  劳动节前后,接踵而至的社会活动牵扯了劳模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劳模们都认为这是应该的,也是他们对社会的一种回报。他们所采取的应对办法就是用大量的、更多的业余时间来弥补工作时间的损失。记者了解到,几乎所有在生产一线的劳模在参加完各种社会活动后,无一例外地要回到工作岗位加班加点,把因参加社会活动所耽误的工作补做回来。那位新一代的专家型劳模告诉记者,每次报告会结束,再晚他也要赶回厂里解决现场生产问题,常常工作到半夜,双休日在厂里度过也是家常便饭。“自己没关系,就是厂里的活来不及做,心里很急。我还是希望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工作上。”有人做过粗略的计算,按每星期至少加班一天算,一个全国劳模平均比普通职工一年多工作416个小时,而从实际情况看,这只是最保守的估算。

  一年可以坚持,那么5年、10年呢?社会弘扬劳模精神,请劳模做报告、座谈,激发职工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热情,这本是件好事。但能不能换种形式呢?

  一些职工认为,劳模事迹通过媒体报道宣传都能够了解到,现场倾听劳模报告固然有切身感受,但是对于劳模来说,他们很可能应接不暇。如果花大量时间做报告,而减少了出成果的时间,或者减少了休息时间,这对社会才是更大的损失。市总工会领导也特别指出,对劳模的关心和爱护不要做“表面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减少劳模不必要的节日应酬活动,是对劳模的一种更人文的关心和爱护。

  记者张路(来源:劳动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