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吴光耀先生的梦(戴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09:55 东方网

  > 正文

  吴光耀先生的梦(戴平)

  选稿:上官贤 来源:东方网 作者:戴平 2005年5月10日 9:54

  明末大儒顾炎武说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序。”我是很少为他人的著作写序的,怕说不出多少高论。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旁人写的,不是空洞恭维;便是敷衍了事。”吴光耀先生是我尊敬的一位长者和老师。他要我作序,我是不够格的,但承他厚爱,我又却之不恭,不敢违命。我于是取来了30多万字的原稿,为了避免“空洞恭维”、“敷衍了事”,利用“五一”长假,读完了这部书稿后,才试写了下述读后感。

  光耀先生敦厚谦和,治学严谨,学贯中西,视野开阔,厚积薄发,硕果累累,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戏剧理论家之一。继《西方演剧史论稿》和《西方演剧艺术》两部力作之后,这部《多样化:戏剧革新必由之路》的出版,是中国戏剧界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也是上海戏剧学院“霞光工程”中的一项值得庆贺的成果。

  历史对人大体是公正的。尽管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对一个人有些不公正,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加上他本人的不懈努力,默默耕耘,默默研究,终于做出超乎常人数倍的业绩,激浊扬清,终究会挽回历史一度对他的不公。用一句现在流行的时髦的话来说,他不断以独树一帜的学术成就,取得了在戏剧理论界的“话语权”,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赞扬。2004年,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授予吴先生“中国话剧金狮荣誉奖”,这是表彰中国话剧艺术家终身成就的最高奖项,光耀先生是这一届获奖者中最年长的一位,也是众望所归的一位。这一部30余万字的有关西方戏剧艺术的历史和现状、理论和舞台实践相结合的专著,便是我的上述感慨的又一理由。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它的最伟大之处,也是它的公正性。善于利用时间和等待机遇的人是最聪明的人,也是真正有信心、有能力、有头脑、有见解的人。在“文革”结束后,在舞台美术这个戏剧革新先锋的领域内,光耀先生是系统地将国外演剧理论引进国内的第一人。虽然他一辈子没有得到过一次出国的机会,但他用自己的笔,打开了一扇又一扇国外的窗口,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进行鉴别和筛选。他的外文水平高,许多文章都是直接从外文原版资料翻译的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又以开放的国际视野,高屋建瓴地进行鞭辟入里的论述。他率先介绍了阿披亚、戈登·克雷、梅耶荷德和莱因哈特等戏剧革新先驱者的观点与实践。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他孜孜石+乞石+乞地写出译文和论文近百万字。他的辛勤和努力,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戏剧界开拓艺术视野,活跃学术空气,开展戏剧革新运动,提供了一块又一块的有用的他山之石。

  1989年,光耀先生出版了《西方演剧史论稿》(2002年再版),2002年又出版了《西方演剧艺术》(译文集)。这两部著作,从戏剧演出的角度准确而详尽地描绘了西方戏剧发展的轨迹。前者出版后,被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誉为“在话剧低谷中有了这样巨著出现,非常不易”,“如今你及时雨地填补了这空白,可敬可佩”。戏剧界评价它是“中国第一本弥补空白的开山之作”。但他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仍然没有放弃对国外新的戏剧和舞台美术理论的关注,不断有新的论文发表。今天,他以八十有三的高龄,又将20多年来的学术成果和许多专家的评论结集出版,真是极为难得。光耀先生是一位老有所为、与时俱进的典范,是“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的典范,是学习型社会里的典范。他不是一般地发挥余热,而是继续有所创造、有所发明。读了《多样化:戏剧革新必由之路》这部书后,我十分赞成名记者赵浩生先生一句话:“难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光耀先生他用自己的笔,为人生的夕阳又写下了动人心弦的篇章。

  这里想就光耀先生的书名,谈一点对戏剧美的多样化的一点看法。戏剧艺术作为艺术美的一种形态,它决不应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一部人类演剧史挺进的足迹便是: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多样化在美的创造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多样化是戏剧艺术繁荣发展的吉兆。十八世纪英国的著名艺术理论家荷迦兹就提出变化产生美、错杂产生美。多样化,曾是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关于戏剧观问题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以多样化作为戏剧改革的突破口,很有识见。因为多样化并不是一个形式的概念,而是包括创造方法、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综合追求。因此,选择多样化这一命题作为冲破“左”的禁区的重要的精神武器,在戏剧界是很得人心的。

  为人处世一向温良恭俭让、一向低调的光耀先生,在八十年代初的一场革新与传统的戏剧观大讨论中,就发表了论文《二十世纪——戏剧观念的多样化》,旗帜鲜明地站在革新派的一边,提出了多样化的创作演出思想:“我主张多样化,主张各种戏剧观念的并存,主张古典的戏可以演,外国的戏可以演,当然也要写出能反映我们现代人生活和思想的新戏来演;主张可以按传统观念来写,也可以按新观念写;主张可以按三一律,也可以用开放时空;主张你可以写实,我也可以非写实;你可以重感情,我也可以重理智;总之,只要有利于四个现代化建设,只要能丰富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只要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多种戏剧观的并存要比大一统好,百花齐放要比一花独放好。”他以国际性的文化视野,以广博开放的艺术心态,饶有说服力地论述了在世界性的开放格局中,在宇航和信息时代,中西方戏剧的相互交流、借鉴乃至融会,是势之所然,其结果必然是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不断创新和多样化是符合戏剧艺术发展的规律的,也是许多戏剧革新家所向往的。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多样化的戏剧观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国戏剧界在实践和理论上也早就海纳百川、百花齐放了,人们也许觉得这个观点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在那个“左”的思潮还有很大影响的时代,在独尊写实主义的时代,光耀先生的论点可谓是风吹别调,是需要一点坚持真理的勇气的。

  在这本专著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内容是光耀先生的译作。他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将阿道尔夫·阿披亚、约翰·魏勒特、尤金·伯曼、诺利斯·霍顿、阿诺德·阿尔松、莫迪凯·戈尔里克、斯塔克·扬、杰里·罗乔等外国著名戏剧理论家和舞美设计家的论文翻译发表,约有十余万字。这是很了不起的贡献。在当今翻译工作既费力又效益低的年代,他甘于寂寞,孜孜不倦,终于硕果累累,繁花似锦。这些译文,冲击了当时的舞美界一度占统治地位的单向思维,活跃了创作思想,曾受到过广泛的重视和欢迎。现在书中把这批论文结集出版,极具学术价值,也是一种历史镜头的回放。

  在《二十世纪——戏剧观念的多样化》这篇论文的结尾,光耀先生还引用了美国美学家托马斯·门罗的一段话:“在每一门艺术中,其实际的目的、兴趣和效果的多样性要大大超过……人的预料。如果仅仅知道其中的一种,就会养成一种固定的知觉和喜好,总是习惯地按照他所知道的那种方式来观赏一切艺术作品,期望产生相似的效果。……然而要想发展一种灵活的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唯一的途径是接触大量自己所不熟悉的形式,养成一种可塑性和用无成见的态度观察事物的习惯。”研究西方戏剧理论的目的是洋为中用,作者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许多西方戏剧理论的新概念,帮助中国戏剧工作者“接触大量自己所不熟悉的形式”,养成“用无成见的态度观察事物的习惯”,“扩大、消化、融会、创造新的艺术语言,丰富我们社会主义戏剧的表现手法。”这个意见,至今还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光耀先生的学问是宏博的,他的艺术心态丝毫没有门户之见或心理间隔,最可贵的是,即使到了晚年,仍不囿于成见,依然目光四射,关注国内外戏剧理论界的最新成就,不断拿来,不断为我所用,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京剧传统与当代演出创新》,是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魏莉莎所写的一篇论文。上世纪的八十年代,魏莉莎曾两次率团来上海演出英语京剧《凤还巢》和《玉堂春》,1987年,她又接受夏威夷大学的研究基金到中国访问和考察,写出了这篇论文,并于1990年发表于谢克纳主编的《戏剧评论》春季号上。这篇论文对中国京剧的成就和不足,直言不讳,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魏莉莎作为一位外国学者,以她的独特的眼光看中国京剧,也可以看作是中国京剧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见证。光耀先生立即予以注意,始在1992年作短文《魏莉莎谈京剧改革》发表,继而又花了大力气,将这篇长达3万余字的论文译成中文,首次收入本书,也值得一读。

  光耀先生在本书的后记中还写道:“由于年迈和健康的原因,这本书恐怕是我可望出版的最后的一本集子了。”对这一点,我却不这样认为。中国有一句俗语:“大器晚成。”《多样化:戏剧革新必由之路》,是他“大器晚成”的又一个标志。我们上海戏剧学院还有一位胡导先生,近九十岁出版了专著《戏剧表演学》。我曾为他写过书评。胡导先生现在还在用电脑写新作,今年又将有一部关于导演方面的新著出版。和胡导先生相比,光耀先生就不能称“年迈”了。仁者寿,仁者也有为。我期待他继续不懈地笔耕,为我国戏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再作出新的贡献。这也是我们许多尊敬他的学生和朋友们的一个共同的愿望。

  光耀先生宽厚待人,提携后进,为青年教师所称道。他退休以后,由郑国良老师接《剧场史》这门课,他不但帮郑国良一字一句地修改讲稿,而且把自己花了几十年心血收集制作的近两千张幻灯片,全部移交给郑国良。这是何等高尚的风格和情操!他知道我研究美学,四年前,他搬家后不久,刚把藏书整理好,就叫我到他家去挑书。他指着满满当当的几大书架的书说:“你看中什么书,尽管拿。”记得那天我是和沈炜元老师一起去的,他选了几本文艺理论书,我则一眼看中了淡绿封面的黑格尔《美学》第三册的上册。1982年夏天,我在北大进修美学理论,美学泰斗朱光潜先生曾送给我一套他翻译的黑格尔《美学》,并亲笔题了词,唯缺其中第三册的上册,当时他抱歉地对我说,这一本已经脱销了,恐怕很难配到,只能等再版了。果然,此后的十多年中,我跑遍上海的大小书店,就是觅不到这本第一版的绿封面的书。虽然早就买了一本再版的红封面的《美学》第三册的上册,但是同朱光潜先生送我的书不配套,心中总觉得有点遗憾。当我在他的书架上抽出这本心仪已久的书时,一口气说出了前面的故事,先生带着宽厚的笑容,点点头说:“你拿去吧。”我拿着这本书,感到它的份量特别沉重,也鞭策自己今后做学问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末了,我又想起光耀先生最近告诉我的一件事:近来,他经常做噩梦,梦的内容大体是一样的:总是在漆黑的夜晚,走来走去却找不到家,心慌意乱,吓出一身冷汗,梦就醒了。夜半惊梦,这是他过去的经历在心里留下的烙印,在他的潜意识中,青壮年时代所受的种种惊恐和压抑,时不时地还会浮现。这可能是他几十年前的坎坷遭遇所致,也可能与近几年住房一再动迁的烦恼有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是,不管怎样,现在总算进入了一个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时代,伤心的一切都已经过去,找不到的家的日子不会再现。这部专著的出版,将再次扫除他积存在心灵深处的阴影,相信他一定能搬进一个宁静舒适的、洒满阳光的新家,在那里写就更多美妙的华章。

  (作者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东方网,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