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广东人的来龙去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11:01 大洋网-广州日报

  水土孕育习俗

  中国人是一个拜祖宗的民族。祖宗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那么,广东人的祖宗是谁呢?

  要寻找广东人的根,首先要从广东人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水土开始。

  “水土”这东西似乎很神秘。你去到一个地方,下车伊始,觉得空气还是那样的空气,米饭还是那样的米饭,吃一样的青菜,喝一样的水,与自己老家好像并无两样。但过了两天、三天、一个星期,你开始慢慢觉得身体有点不妥了。脸上长起了疙瘩,嘴角出现溃疡,肚子总是隐隐发胀,要么几天没有大便,要么天天拉肚子,严重的时候,甚至会皮肤过敏、失眠、发烧……这时,广东人就会提醒你:“你水土不服啦,去喝碗凉茶吧。”听起来很玄奥,但却十分有效。以前有一首“凉茶歌”,坊间儿童都会唱:“饮凉茶,苦瓜干,菊花煎备银花露啰。金沙藤,王老吉,一碗落肚解暑湿啰。”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古人用这两句诗形容广东的地理状貌,山水风景,活现目前。广东基本上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洋性气候。北面是莽莽苍苍的南岭山地;粤西有罗平山脉;粤东有莲花山脉,层峦叠嶂,峻极巍峨,蜿蜒开合;在群山环抱之下,是一望无际的潮汕平原、珠江三角洲、西江走廊和雷州半岛,南临浩瀚南海。古人把南海称作“涨海”,又称“沸海”。可以想象它浩瀚无涯的气势。

  广东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陆上分布着上千条大小河流,珠江三角洲一带,更是河汊纵横,池塘密布,温暖潮湿,雨水充沛。所有这些地理、气候特征,决定了当地居民的饮食结构。而饮食结构,又直接影响着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民风习俗、宗教精神、文学音律、舟车建筑,乃至社会价值、思维方式,都是从这片靠山面海的土壤上,渐次衍化而成,传承至今。

  从北方高纬度北亚气候地区来的人,常常会不适应南方的水土。他们并不知道,广东人所特有的生活习惯和生活器具,诸如喝凉茶、天天洗澡、餐餐煲汤、穿木屐、睡竹席、瓷枕等等,并非他们故弄玄虚,而是为了适应自然气候,不得不这样做。就像喝凉茶,并非广东所有地方都兴,只是广州人最热衷,在粤北并不多见。原因是广州的饮用水以流溪河为主,含硫较高,容易“热气”,所以要喝凉茶泻火。说穿了,不过是中医调和阴阳的道理,并没有什么奇闻趣事可作谈资。

  “百越”族群与中原移民

  我之所以要详述广东地理,是因为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对广东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广东人的性格,就是大海陶冶出来的。要了解广东人,首先要牢记这一点。

  不少人都说广东人是马来人种,与中原的蒙古人种不同。其实,蒙古人种与马来人种到底是一而二,还是二而一,人类学家争了几十年,还没有个定论。因为人类的不断迁徙,使得人种特征不断变化。要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种划分方案,难乎其难。

  我不是人类学家,不清楚广东人究竟是属于蒙古人种,还是马来人种,但我却知道,目前广东最主要的三大民系:广府、潮汕、客家,与中原的血缘关系,倒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

  秦代以前,广东的土著居民是古越族。史书称他们为“百越”,因为越族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族群,而是由许多小族群组成的,分支极多,系统复杂,分布在江浙闽粤一带,故有“百越”之称。他们的生存能力和智慧一点也不比中原人差,公元前214年那场南北战争中,曾经把秦始皇派来攻打岭南的“王师”,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连主帅屠睢的脑袋也被他们砍了下来。

  当然,以秦王朝当时的实力,最终还是把岭南征服了。秦始皇勒令南征的军队都在当地安家落户,开边殖民,誓要把中原的政教风化推广到这片荒芜之地上。

  这是历史上中原人口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最早进入岭南的新移民,自然占尽先机,在最肥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安营扎寨,他们就是广府人的祖先。

  赵佗始建南越国

  赵佗建立南越国时,由于推行“百越和集”政策,土著越人的命运比美洲的印地安人好得多,他们不仅没有被赶出家园,相反,在南越国拥有相当大的权势。史书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土著越人,很可能就是吕嘉。他从辅助赵佗开始,三朝为相,位极人臣。吕氏宗族全都与王室联姻通婚,男子尽娶王侯之女,女子尽嫁王侯宗室,可谓权倾朝野。他们的子女,实际上都是中原人与土著越人的混血儿。

  赵佗是广东历史上一位伟大人物,把他奉为岭南的“人文始祖”,亦不为过。他统治南越国长达60年,即使中原史官也不得不承认他“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但如果说他是在河北出生的,不能算土著越人的话,那么,他的子女都在南越出生,再也没有回北方定居,可以算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了。赵佗死后,由长孙太子赵胡继位,这是历史上第一位广东人称王。

  1983年,人们在广州象岗发现了赵胡的墓葬。墓中出土文物品类繁多,是迄今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汉墓。古墓原址现已兴建博物馆,正门共用了1300多块红砂岩砌筑成高大的石墙。左右是两幅巨型浮雕,两个身高8米的男女越人,头顶日月、赤足踏蛇,凛然有如守护神———广东越族先人的形象,大约就是如此的吧。

  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族群鼎足而立

  公元716年,大庾山梅关驿道被打通。从此,越梅岭,下浈水,便成为北方入粤的主要线路。唐五代时期,北方干戈云扰,大地烽火,中原人纷纷南逃避难。一部分从梅岭进入南雄,在珠玑巷栖身。这里就成了一个中转站,大批移民经由这里再散往广东各地;另一部分则从福建进入粤东,在潮汕平原落地生根,逐渐形成广东第二大族群———潮汕人。

  百姓门口百家姓。我们从珠玑巷的各姓族谱中,可以追寻出这些北方移民的根,来自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浙江、江苏、湖北、甘肃、安徽等不同地方。他们对修族谱是非常重视的,希望子子孙孙都记住自己的根。我们知道,全国姓氏排列的前五位,乃“张王李赵遍地刘”,而在广东则是“陈李黄何张,欧周胡马梁”。据2000年4月的调查,仅罗定市一地,就有508个姓,大部分姓氏的来源,都可以追溯到珠玑巷。

  最后迁入广东的是客家人,他们是在“靖康耻,犹未雪”的南宋末和“忽必烈吞金灭宋”的元代初,才大规模南下,珠三角和潮汕平原早已被先到者占据,只好在粤东北山区落脚。客家人常常自称“无处为家,天下为家”。这句话既可理解为鼓励族人四海漂泊,也可理解为鼓励族人在客乡落地生根。而我相信是后者。

  凡历朝衰乱之秋,亡国之际,像两晋五胡十六国、安史之乱、残唐五代、宋末、南宋末、明末、天下土崩瓦解,便会有大批难民,扶老携幼,杖履相随,从北方逃亡广东,其中不少是中原的豪门大族、宿学旧儒。广府、潮汕、客家这三大族群,鼎足而立,构成了广东人的主要成分。

  不少客家人的门口,至今依然贴着“河南世泽,渭水家声”之类的对联。这让我想起海丰县,也有很多马姓人家,门口贴着“银青世泽,铜柱家声”的对联,他们坚信自己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马援是东汉的一员大将,曾参与攻灭隗嚣的战争,后奉诏南征交趾。东汉光武帝为了表彰伏波将军的功勋,为他立了铜柱,铭之曰“铜柱折,交趾灭”。这成了马家后人的骄傲。马援遗迹与伏波庙,遍布于岭南两广各地。

  生活在21世纪的年轻一代广东人,对自己的中原血统已经越来越不在意了。他们甚至奇怪地问,广东人就是广东人,关中原什么事?就算让你考证出祖先是从中原来的,那又怎么样了?难道你还想回中原找你的祖屋吗?

  但血统就是血统,你重视也罢,不重视也罢,你身体里流的就是这样的血。[卓摘自《其实你不懂广东人》叶曙明/著广东教育出版社](来源:广州日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