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养殖中华鲟“游”上市民餐桌 批发价35元1公斤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15:55 新华网

  鲟鱼,国家珍稀动物,竟然能吃?如今上海市场已慢慢出现了一种供市民吃的鲟鱼,批发价35元一公斤,不但肉嫩味鲜,而且让你无“刺”可挑。鲟鱼是水世界里的老祖宗,有着两亿五千年的历史,被人们称为“活化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就是鲟鱼家族的一员。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四家单位所组成的科研团队,在庄平、章龙珍夫妇的带领下,历经十载春秋,终于让鲟鱼“游”上了普通老百姓的餐桌。

  “一定要救活化石”

  鲟鱼全身都是宝。皮可以做皮具,肉可食用,内脏、软骨素的提取品有免疫和抗癌的作用。“鲟鱼鱼子酱有着类似于羊胎素的功效,”章龙珍说起宝贝鲟鱼的价值很是自豪,“它就像一座小矿藏,还有很多价值可以发掘呢。”

  但它也是水里娇滴滴的“林妹妹”,对环境要求高,成活率低,鲟鱼从娃娃长大成人起码要十七八年,100条里只有个位数的几条能活下来,鲟鱼卵也极易成为其它鱼的美餐。加上过去滥捕杀,古时是富贵人家餐桌上的鲟鱼,后来稀少到无人有缘品尝了。到2001年,长江里只有100多条仅存的亲鱼了,而鲟鱼的价格也上涨到1000多元一斤。

  鲟鱼的现状让自幼喜欢和鱼打交道的庄平夫妇动了情,“一定要救救这可怜的活化石”,随即决定利用现代生物选种选育方式,对鲟鱼进行人工养殖,

  如今他们在宝山区饲养的上千条中华鲟已经快六岁了,目前状况良好,一旦达到性成熟年龄,就有希望实现全人工繁殖。“总有一天,中华鲟实现全人工繁殖,不再稀有的时候,老百姓就可以尝到它的美味了。”章龙珍说。

  养鱼难过养儿女

  庄平夫妇现在都还记得1996年到黑龙江购买第一批史氏鲟的情景。当时任东海所副所长的庄平亲自带领研究员赶到国境线边上的扶远县,飞机换轮船,再坐20多个小时的长途车,一路颠簸,只为买到纯种的史氏鲟。把这些鱼平安带回实验室也是个难题,一路需要不断地充氧、换水。就算如此周到,车子颠簸还是挤破了一个氧气袋,回到上海的庄平连着几天都跟妻子念叨死去的鱼苗,心痛不已。

  鱼苗到手,喂养又成了难题。鱼宝宝特挑食,不同种类的鲟鱼,吃饵料的时间都不一样。有的在10天之后动嘴,有的或许6天就要吃了。刚开始的时候,研究人员不了解鲟鱼的脾性,搞错喂食时间,连连宣判了鲟鱼的死刑。

  长大的鲟鱼“旧习难改”,吃惯了江河里的小鱼虾,人工饲料碰都不碰,宁愿饿死。眼见鲟鱼一天天变瘦,夫妇俩也瘦了。“真没想到养条鱼比养儿养女还难。”章龙珍摇着头说。为了哄厌食的“孩子”,章龙珍像做娘一般,没少操心,先在传统饲料中加一点活饵,引起鲟鱼的食欲,再慢慢降低活饵的含量,让它们渐渐适应人工饲料。

  鲟鱼一生病就倒下一大片。当初一场小瓜虫病瞬间让夫妇俩损失惨重。他们用传统的药物治疗鲟鱼,不料却加剧了它们的死亡。鱼儿对水也过敏,东海所2002年进了一批鲟鱼准备做实验,章龙珍深知自来水中氯气的危害,特地花两天时间曝气。没想到鱼儿依旧敏感,刚才还活灵活现,半小时后就翻肚皮了。不能眼睁睁看鱼儿在自己手中慢慢死去,夫妇俩连续数月节衣缩食,自掏腰包为实验室配置了几千元一台的净水机,终于解决了难题,鱼也越养越多。

  无意间白发变黑发

  夫妇俩养鲟鱼渐渐在国内出了名,湖北天峡的许多渔民听说后,都觉得新鲜,纷纷过来看热闹。原来养鱼回鱼的渔民蓝泽桥就是从看热闹开始,与鲟鱼结下了不解之缘。蓝泽桥当初在庄平那儿看到这鲟鱼长得好生独特,身上五行骨板像刺猬身上的刺一般,留下美丽的条纹,鱼尾是一条弧线,煞是好看,顿时有了兴趣。正巧,当时庄平夫妇在为资金发愁。虽然有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但真正拿到的基金,每年也就三四万元。而当时的饲料、鱼苗成本都很高,几乎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多亏了蓝泽桥这样的渔民与他们合作,鲟鱼才在国内推广了起来。

  而鲟鱼本身的市场价值也让蓝泽桥富了起来,在他支持下,位于湖北的鲟鱼养殖基地“呱呱坠地”了。如今,蓝泽桥的“渔业公司”已更名为“鲟业公司”,小小鲟鱼为天峡带来直接产值1600万元。

  人到中年的蓝泽桥自己也有意外“收获”。有天晚上,庄平家忽然接到蓝泽桥的长途:“庄老师,我变年轻了!”原来,妻子常常熬鲟鱼头汤给蓝泽桥吃,时间一长,蓝泽桥晚上照镜子时发现自己的白头发变黑了,也不脱发了,美滋滋的他第一时间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了上海的大恩人。

  鲟鱼养殖中国第一

  先后得到“九五”、“十五”、“863”支持的项目背后的科技含量也不少。鱼的雌雄难鉴别,又不能开膛剖肚,他们用生物孔径技术,把探头插到生殖孔里,电脑上就能显示内部结构;史氏鲟的雄鱼成熟快,雌的晚一点,庄平便想出了超低温保存雄鱼精子的方法,以解决雌雄不同步问题;匙吻鲟第一年受孕后,一般要等二三年才能第二次受孕,创新的催产技术让鱼妈妈第二年也怀了孕,培育效率翻了数倍。

  夫妇俩还建立了国内首家鲟鱼生态行为研究实验室,十年如一日,对鲟鱼生长进行观察研究。他们在了解了鲟鱼的习性和需要之后,便着手为鲟鱼安家,先后在上海宝山、广东福山、湖北宜昌建立了三大养殖基地。如今,鲟鱼人工养殖的存活率已上升到70%~85%,性成熟年龄也提前了3年至4年。养殖基地一律采用自己搭配的饲料,商品鱼饲料成本从原先一吨7000多元下降到2000多元。养殖技术推广到10多个省市,中国一下跃居世界第一鲟鱼养殖大国。

  去年,这一研究得到了国家863项目的支持,完成专利申请4项,国内外发表论文48篇。走过了十个年头,今天终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夫妻俩却已定好了下一个目标:把鲟鱼养到海水中去!目前,相关养殖基地已在浙江、甘肃的盐碱地试行,取得了初步成功。(记者许可臻实习生马骏)(来源:新闻晚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