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金融时报》网站析中国贸易顺差:利在各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1日10:42 新华网

  新华网消息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11日刊登了《中国经济季刊》主编阿瑟·克罗伯(ArthurKroeber)的文章,指出中国的贸易顺差对任何一方都不是坏事。文章说,在中国的对外出口中,目前外国公司占据了大约57%,在高科技出口领域,这个比例高达80%,而在出口所带来的利润中,外国公司拿了大头,中国只得了零头,尽管美国在同中国的贸易中出现了逆差,但美国是变得更富裕了,而不是更贫穷了。

  重要的是不要恐慌。对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贸易顺差并不具有破坏性;事实上,它的影响恰恰相反。

  众所周知,中国崛起为贸易超级大国与30年前日本的崛起不同,其中很大的区别在于,当时日本的贸易顺差来自索尼(Sony)、松下(Matsushita)、丰田(Toyota)和佳能(Canon)等日本国内企业的活动。中国则相反,其贸易顺差主要与外国跨国企业有关。在中国的出口中,外国公司占据了大约57%,这一比例在过去15年中稳步攀升。在高科技出口领域,外国公司所占比例远远高于80%。

  然而,即使这些数字已经很惊人,但还是大大低估了外国公司在中国卓越的出口能力中所占的地位。原因在于,出口统计数字记录的是出口毛额,而不是在中国的增加值。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出口商品的本地增加值都相当小,多种高科技产品的这一比例都只有10%,因为中国持续地严重依赖进口部件。即使某些产品在中国的增值很大,增值部分往往也来自供应链较上游的外资零部件供应公司。

  如果中国是一家公司,它的出口总额就代表收入。增值就是利润。最终来说,重要的是利润。所有可获得的证据都表明,中国从出口中得到的国家“利润”,及其出口企业的实际会计利润都很微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个人电脑。个人电脑是中国去年仅次于服装的第二大出口项目,出口额达6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国际贸易账目显示,根据电脑出口价与进口组件及软件的成本之间的差额来计算,中国在电脑出口上积累了大量顺差。

  确实如此。但外国企业由于在提供的关键零部件上享有相当高的利润率,因而从交易中大大受益,这也是事实。在一台电脑的所有成分中,利润率最高的是软件,而软件是由微软(Microsoft)和其它总部大多在美国的应用软件公司提供的。

  利润率第二高的是驱动电脑的芯片。在一枚芯片的总利润中,80%或更多进入设计它的公司,它们通常是英特尔(Intel)或超微(AMD)。剩余的利润由制造该芯片的合约制造商获得,它们通常是台湾企业。

  利润率第三高的是液晶显示器,也是最费事的部件。同样,设计通常由跨国公司包揽,制造则根据合约在中国台湾或韩国进行。

  第四高的利润率由在美国和欧洲经销电脑的公司获得,一般是戴尔(Dell)或惠普(Hewlett-Packard)之类的跨国公司。利润率最低的业务是较简单部件的制造和电脑的最后组装,只有这部分利润归入中国,而且甚至连这部分利润也有可能被外资控股的公司获得。最终,在电脑生产所产生的全部利润中,至少有四分之三进入生产软件、设计芯片和经销成品的各家美国公司。中国企业只获得不到5%的利润。这种“贸易逆差”使得逆差国(在这个案例中是美国)更富裕而不是更贫穷。

  好吧,批评人士说,但就业呢?外国公司也许从中国获得了丰盈的利润,但它们将这些利润投入中国以提高产能,而不是用于增加本国的就业。但是,若说中国工业产能的增加阻碍了发达国家创造就业,这是假的,因为在发达国家,多数新职位是在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比如在美国,自1979年以来,非农就业总人数增加了逾4000万,尽管同期制造业裁减了800万职位。

  过去几年中“失业的经济复苏”又该如何解释呢?在这段时期,企业的利润上升了,但工资和就业没有上升。美国劳工统计局(USBureauofLabourStatistics)最近修正了它的就业和工资数据,而这两个数字都显示了相当健康的增长。在经历了两年净就业下降之后,美国经济自2003年中期以来一直在增加就业,去年就业的年增长率达2%。平均小时工资在2002年时缩减了1%,而在过去两年中平均增长了5%,同期总薪资也增长了6%。

  正如人们可能所预期的,过去几年中企业利润的强劲增长如今正体现在就业及工资增长中。

  结论很明显:中国的贸易顺差对任何一方都不是坏事,对于作为它出口对象的那些富国来说尤为如此。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