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民族文化保护的“杨丽萍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1日13:46 人民网

  马戎戎

  今年5月,杨丽萍将带着大型民族歌舞集《云南映象》再次来京,人们又可以领略到这场浓缩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精华的舞蹈巨作。

  回忆2004年,由杨丽萍率领演出的《云南映象》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成为中国民族舞台上的一道绚丽风景。在昆明,《云南映象》的票房收入超过千万;在浙江,其9场演出场场爆满;在上海,《云南映象》获得了中国舞蹈最高奖项……可以说,该作品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现象,而在这现象中,有两个词格外地凸显出来:“原生态”与“保护”。

  作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集成块”的云南,人口达7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22个民族使用着26种语言和23种文字,民间文化形式的丰富令人惊叹。仅舞蹈一项,就有1095个品种和6718个套路。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也格外突出。

  为了延缓南民间传统艺术的消失,杨丽萍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为了筹资,她开始“走穴”、拍广告,甚至变卖自己的房产。而在《云南映象》的宣传中,她也一直强调,这是一场原汁原味的表演,70%的演员来自田间地头。然而,面对复杂的民族文化保护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原生态”?所谓的“原生态”能持续多久?个人的能量到底有多大?民族文化保护的正确道路又在哪里呢?杨丽萍说:“我想不了那么远。”

  为舞而生者

  在云南,杨丽萍的地位是“舞神”。而杨丽萍却称自己是“辟嫫”———“巫”。“巫”生下来就是为了在天地之间用歌舞的形式传递消息,云南村寨里的人认为,舞蹈是与生俱来的,是和生命、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杨丽萍说:“其实我们坐在这里就是一种舞蹈,去拿东西也是一种舞蹈,只不过大家把舞蹈的范围划定了而已。舞蹈无处不在。”

  然而,走出村寨后,杨丽萍开始发现,在中国舞蹈界占主导地位的是另一种观念,注重的是演员的技巧和舞蹈的调度,注重的是演员的腿举多高,舞台跨度有多大。这种观念造就了一批穿着紧身裤、半高跟鞋去跳民族舞的演员,也促使许多民间舞蹈团将芭蕾作为必修课,却很难创作出真正的民族舞作品。

  在杨丽萍看来,舞蹈应该是源于内心的———人激动了才跳舞,她说:“小时候,我们跳舞时老人常在我们手上画一只眼睛。为什么呢?这就是提醒你要不断地用心、用另外一种眼睛去看身边的事物。”

  保护:“不变”中的变化

  到民间采风,是杨丽萍延续多年的习惯。采风让她看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变化:许多绝技因为失去了用途而濒于失传。一位专家在调查了基诺族巴卡村寨后指出,如果不对这个村寨加以重视和保护,这里的民族传统服饰有可能在10年左右消失;民族口碑文史及其风俗传承机制,有可能在20年内消失;民族传统歌舞有可能在20年内消失。而这种状况,在云南众多的村寨中并不鲜见。

  杨丽萍认为“变化”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我觉得这些东西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原来你跳跃是为了追逐猎物,但现代人不需要追猎物了,这种跳跃也肯定没有了。舞蹈是要跟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变化的。好的东西要保持,但也要变化。比如说花腰舞,它的旋律很美,脚上的动作很多,但是一直是一个圈,这样就会很单调。我觉得,这个舞手上的动作可以变化,比如改成和别人拍,或是拍地,或是加快频率。这样会更好看,但并没改变它。”

  当艺术遇到商业

  在商业社会,艺术总是要面对经济难题。杨丽萍对此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政府因为《云南映象》宣传了云南,给我们嘉奖,这我是会接受的。但是,我们不能觉得我们在做艺术,别人就有义务给你什么。我可以去拉赞助,然后给他们上广告,这是平等的。这样做,表面上看是在做商业,好像我们的艺术不纯粹,但其实是最纯粹的。”杨丽萍说,有了钱,团员的经济来源就有了保障。演出的费用加上基本工资,《云南映象》演员的收入已经达到一个正常歌舞演员的水平,加之对团里的感情,演员流失并不严重,排练也很有积极性。

  杨丽萍显然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对于歌舞本身,她坚持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是“原生态”。舞蹈服装色彩不准,重印;衣服上的绣花一点都不能马虎;服装质地必须是土布制成的,不能用化纤来代替……对于商业运作,在昆明,她找到山林文化公司帮她运作市场;在北京,派格影视公司的老总孙建军已经承诺做《云南映象》的海外发行。杨丽萍说:“我要继续变下去。《云南映象》也要变,永远根据观众和时代的审美进行调整。而且必须要产业化,产业化的意思就是不能单靠演出来养活自己,而是创出文化品牌,这样就会派生出许多东西。”

  为将《云南映象》做成品牌,杨丽萍希望在昆明为《云南映象》盖一个专门剧场,结束这种全国巡演的生活,让世界各地的游客到了云南就能看《云南映象》,就像当年大家到了百老汇就可以看到《猫》和《日落大道》。

  对于《云南映象》演员的将来,杨丽萍这样想:这些演员70%都是田间地头的农民,今后不跳了,他们回到村子里,会教给村子里的人,这种传统艺术可能就更漂亮了。而且,有了这个剧目,那些传统还能有用,就会有人学。但是,她也承认:“我们只想到我们该做什么,但是管不了以后。就好比面对一些物种的灭绝,我们只能减缓,但很难阻止。”

  《信息导刊》 (2005年 第十七期)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