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诗人·记者·主编·学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1日16:17 人民网

  李艳艳

  以个人著述赢得高校青睐的学者

  在开始本文采访之前,笔者浏览部分高校社会兼职教授的履历,发现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身任要职的“官员”,惟有李老师没有什么官衔,而是以其丰厚的著述成果而赢得高校青睐的“学者”。

  用李老师自己的话说,他只是“一介书生”。在学生眼中,李老师是一位著述丰厚的真正的学者。在他发给本报的一份邮件中,笔者在“主要著述成果”题下看到了一长串闪闪发光的书名:新闻学理论专著《法制新闻报道概说》;文学理论专著《立体文学论》;抒情诗集《未名湖之恋》;新闻纪实作品集《当代法案大观》、《当代包公传奇》、《中央门银行抢劫案》;大型历史剧本《曙色朦胧的早晨》;新闻评论集《二十一世纪大眺望——中国记者十人谈》(与艾丰等合著);文学随笔集《未来100年大眺望——中国作家院士十人谈》(与张贤亮等合著);新闻学译著《现代媒体编辑技巧》(与陈阳等合译);新闻学专著《中国新闻学之最》(与方汉奇主编);法学专著《中外法学之最》(与李贵连主编)、《中国名人名案实录》(与文力主编)等等,不下十几种之多。

  这些作品,横跨新闻、文学和法学三大学科,融会理论、纪实和评论等多种形式。如此丰硕的著述成果,不但在社会兼职教授中为数不多,就连一些专门从事教研工作的职业教授也自叹不如。

  深受李杜影响的诗人

  李老师是一个诗人,早在北大上学期间就写下许多热情洋溢的诗篇。为了本文的采访,笔者在初夏的一个周末,来到了李老师城里的住处。走进客厅,文采书香扑面而来。东面墙上悬挂着两幅联句,那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苍劲而俊逸的书法:“闲吟绕屋扶疏句,且作凌云合抱看”。北墙正中挂着一方横幅:“书林放鹿”,署名“李挺拔书”,知是主人狂放不羁的笔迹。

  “放鹿”?我说:李老师,这个词是撷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诗句的吗?主人含笑答道:正是。接着反问我:你知道接下去的那两句诗吗?我冲口而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呵呵,名人名篇名句呵,岂能不知?说罢,两人相视大笑。

  我由此切入我的采访提问:在您的读书生涯中,对您影响最大的作家是谁?答曰:三个人——孟子,李白,杜甫。李老师说,这三个人的思想人格魅力,对他的人生和写作影响至深。李老师回忆说,年轻时读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脑海中犹如划过三道闪电,深为孟子坚贞不屈的人格意志所感动;读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犹为诗人那种直抒胸臆、桀骜不驯、我行我素,一生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品格所倾倒;读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则深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结所感染。

  李老师说,读孟子,可以使人独立思考,不屑随波逐流,敢于坚持独立不移的人生追求;读李白,可以使人豪放豁达,敢说敢为,做到快意人生,遇事一吐为快,但也容易因为放纵感情冲动而坏事,所以政治家不能学李白;读杜甫,可以使人常备忧患意识,而永不放弃为国家为民众奋斗的理想追求。孟、李、杜,影响到他的诗,他的人,甚至他的性格。正如他的同窗好友赵小鸣在读了他的诗集《未名湖之恋》后说,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崇,不仅仅表现在艺术形式或文体的实践上,同时也直接体现在诗人对于主体文化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认同上。

  李老师自称受传统文化影响至深,性格执拗而固执,但是从交谈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固守老套的人,他的思想一直在前行,有些观念甚至非常“前卫”。他酷爱读书,追求新知识,无论是文学、政治、哲学,还是财经、青春励志的畅销书,他总是要先睹为快。他几乎每天都要上网,既阅读新闻,也浏览新潮话题,即便是《水煮三国》也知晓其详。可见,他的思想又是多么青春和新锐!

  是叱咤风云的记者,也是孜孜不倦的思想者

  李老师曾经是一位敏锐而高产的记者。从他后来结集出版的《当代法案大观》等大部头新闻纪实作品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叱咤风云的记者足迹和丰硕成果。特别是1985年至1995年10年间,他采写了许多很有深度的新闻纪实作品。其中,中篇报告文学《自然·汽车与人》(初刊于《芙蓉》杂志时题为《SOS:公路战争》),以无数血泪斑斑的事实和数据,揭示了被称为“世界第一公害”的公路交通事故对现代社会所造成的深重灾难,以及由此而透视出盘根错节的社会“要害”问题,还有在这“公害”与“要害”之中与之英勇抗争和奋斗的“人”。通篇读来,令人触目惊心而思绪万千,望“车”兴叹而驱“车”奋进。其发表于《法制日报》上的本文序言摘要《世界第一公害》,荣获公安部举办的“红绿灯杯道路交通安全”有奖征文一等奖。在担任《法制日报·周末版》“法案大观”专版责编期间,他采写的有关北京国贸商场诉吴祖光名誉权案、著名吴冠中诉上海朵云轩拍卖《炮打司令部》画案、北京卫益行特大金融诈骗案、五笔字型专利权纠纷案、北京“王海”维权案等法制新闻报道,曾轰动全国,在读者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老师还是一位大手笔的主编。除了在报社担任过《中国法制文学》杂志的副主编和报纸的几个专版责编外,他还在社会上兼任大型报告文学《中国普法之歌》丛书主编、大型法律读物《人与法》丛书主编。他以其广泛的社会关系和运筹帷幄的编撰才能,组织了全国十多个省市区包括20多名作家、30名位法学博士硕士以及法官、检察官、律师在内的一大批专家学者,实施了多项卓有成效的编撰规划。

  李老师更是一个不甘寂寞而孜孜不倦的思想者。他在自己的“小传”这样写道:“1996年以来,蜗居一隅,坐编《法制新闻界》理论内刊,聊以偷闲自慰,但始终未敢忘却记者与思想者之使命。”用李老师自己的话说,自从新闻采编一线退居研究所后,“清闲”了许多,但也得以静下心来读了一些书,思考了一些问题,撰写了一些书。笔者看到,大型法学专著《中外法学之最》、新闻学理论专著《法制新闻报道概说》、大型新闻学专著《中国新闻学之最》等,就是近几年来他对法制与新闻报道实践的理性思考的结晶。其中,《法制新闻报道概说》一书出版后,引起了法制新闻界的广泛关注,不但被全国多家新闻媒体和高校指定为法制新闻专业学习参考用书,去年还被中国政法大学指定为2005年法制新闻专业研究生复试参考书。

  怀念校园,寄语青年学子

  李老师怀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校园情结”。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把著名的巴黎高师称为“高贵的精神隐修院”。李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大学是青春和知识荟萃的园地,也是青春活力和智慧竞相迸发的源头,是塑造健美青春乃至健美人生、营造健美的人文精神乃至健美的社会未来的圣殿,是引导社会文明的一面迎风招展而遗世独立的旗帜。”

  回顾23年的记者生涯,李老师认为,记者职业的魅力,在于可以自由走动,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社会和人生。但是他也坦认,记者的自由也是相对的,有时也会感到很矛盾,很无奈,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当你却无法把民众的疾苦和呼声诉诸报端,不能为蒙受冤屈的百姓伸张正义的时候。李老师说,他曾走过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府机关,法庭、监狱,军营、哨所,工厂、田园,但他最为向往的还是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

  谈到校园,李老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对我们大学生谈了三点建议。第一,要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他说,知识知识,就是要知而识之。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开卷总是会有益的。“书到用时方恨少”,在校期间一定要争分夺秒地多看些书,绝不可贪玩电脑游戏而荒废自己的学业。作为法制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一定要打好知识根底,打好政策法律纪律根底,打好新闻理论根底。第二,大学生要关心政治,要像国际歌所唱的那样“要为权力而斗争”。他说,这是他近期经友人点拨之后获得的“最近感悟”。过去老听人言,要潜心专业,要做专家学者,不要想当官。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和误导,说严重了则是麻痹和欺骗。事实证明,手中无权,举步维艰;手中有权,天高地宽。只有得到相应的权力和工作平台,才能得到得心应手地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许多专家学者曾有过不少美好的设想和规划,却因为无职无权而一筹莫展。因此,与其坐视那些无学、无能、无绩、无德的“四无小人”尸餐其位,“武大郎开店”,白白浪费国家的人财资源,甚至胡作非为,鱼肉百姓;勿如鼓励有理想、有知识、有才能、有道德的“四有人才”,去为国家和人民掌管权力。这样提出问题,不但符合当前我们党所提倡的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选拔人才的政策,而且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壮大。因为即使是“四有人才”,倘若无职无权,一个人竭尽其力,也只是匹夫之勇,一得之功;但如果赋予其相应的领导权力,则可以其聪明才智调动千军万马,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一个非常简单而显浅的道理。所以,真正有理想的大学生,不要只顾埋头读书,还要关心政治,毕业后要积极参政议政,不要以远离政治为“清高”。第三,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要积极适应环境,但是如果那个环境老是适应不了而自己又无法改变现状的话,则要果断地变换更为适合自己发展的新环境,不要一条道走到黑,吊死在一棵树上。抗战时期曾有流行歌谣:“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咱去找八路。”在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今天,有志气的青年更要而且可以积极地找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工作环境。

  在谈到法制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时,李老师说:非常乐观。因为如今法制新闻已成为主流媒体的报道“主菜”,因而需要更多既懂法律又懂新闻的专业人才。另外,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化程度的提高,各级政府机关特别是政法部门的新闻宣传中心及其新闻发言人,也需要不断补充新的人才,而法律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无疑是他们的最佳人选。

  采访结束后,我走出李老师的家门,午后的阳光一片灿烂,李老师留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更加鲜明——执著、追求、饱满,而又乐观、豁然、开朗,还有永远鲜活的青春、热情、豪放。

  简历:李矗,笔名李挺拔,编名李束。汉族,中共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文学学士;后又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专业进修班学习法律专业。现为法制日报主任记者;西南政法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0年出生于粤西农村,自幼随父母农耕,8岁时始入学读书,每天放学后,帮父母放牛、割草,是另一门必修且快乐的功课。1964年考入县城第一中学,数学、语文、英语成绩皆优,还曾被评为“学雷锋标兵”、“学毛选积极分子”。高中毕业后,高考无门,回乡做农民,上水利工地当民工。即使是在繁重的体力劳动间隙,也不甘放弃手中的书与笔。1972年起,陆续在县、地、省三级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等习作,因此被推荐当民办教师。1973年被推荐上湛江地区电白师范,毕业后得以“农转非”。单位落在县文化馆,人却被抽调到县委路线教育工作团,分赴社镇连续搞了四年“运动”。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在“运动中”仓促应试,考分名列全省前茅,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1982年春大学毕业后,分配在首都新闻界,从事新闻与文学采编工作至今。曾参与创办《中国法制文学》双月刊,任该刊编辑部副主任,以及《法制日报周末版》“明镜台”、“法案大观”等专版责编等。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