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韩日关系“触礁”(新闻解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2日05:06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驻韩国记者 徐宝康

  5月7日,韩国总统卢武铉在会见来访的日本自民党干事长武部勤和联合执政党之一的公明党干事长冬柴铁三时说,韩国目前正在敏感地关注着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歪曲历史教科书、在独岛(日本称竹岛)问题上的动向以及美化侵略和殖民统治等问题。卢武铉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如果不清除独岛、历史教科书等‘暗礁’,两国关系将会再次触礁。”

  韩国向日本右翼势力说“不”

  韩国舆论认为,日本在独岛问题上挑起与韩国的领土争端,是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之一,于战争结束60年后,在所谓“反省、道歉”的幌子下,以旧有心态处理同邻国关系的又一次真实显露。

  日本1910年强行吞并朝鲜半岛后,实施了35年殖民统治。其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向中国发动了血腥的侵华战争,同时疯狂地对朝鲜半岛人民进行掠夺和屠杀,给当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处理如何看待日本侵略历史问题上,韩国曾有一个态度转变的过程。卢武铉就任总统后,韩国政府试图从人性、良知和道德上,敦促日本正确认识历史,重修韩日友好与合作。然而,日本首相连续参拜靖国神社,一些政客不时发表美化侵略的言论,以及今年3月16日日本岛根县议会不顾韩国强烈反对,通过“竹岛之日”条例案,正式把2月22日定为“竹岛之日”,使韩国对日本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转变。韩国政府在一再忍让之后,不得不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挑衅行为说“不”。3月17日,韩国国家安全保障委员会推出了对日关系新原则,提出“日本必须清算侵略历史”,“只有得到邻国信任才能得到尊重”等内容的“四大新方针和五点对策”。

  日本历史观与人类价值观背道而驰

  在反省历史问题上,日本与德国相比,态度有天壤之别。不久前卢武铉访问德国时,专门谈到德国与日本对待历史问题的差异。他强调,问题的关键在于日本企图掩盖其侵略历史并为之百般狡辩。日本以篡改和美化侵略史的方式对年轻一代进行历史教育,将埋葬人们拥有一个和平未来的希望。由日本引发的争执,不仅仅是日本与亚洲邻国之间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与全人类普遍适用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卢武铉还说:“不得不与一个颂扬侵略他国行为的国家共存,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不幸。”

  韩国历史学家认为,日本之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对其侵略历史进行彻底反省,其原因有三:一是日本未经过认罪、服罪和悔罪的“精神洗礼”,也就是说日本还没有真正开始为“战争文化反思”奠定道德基础。右倾分子认为反省历史是“自虐”,只有通过隐瞒和美化日军暴行,才能提升日本年轻人的“爱国心”和“自豪感”。二是缺乏“怀疑的一代”,清算历史没有形成社会关注的热点。日本对战犯不仅没有进行政治追究,反而把他们视为“英雄”,供奉在靖国神社里进行参拜。日本新的一代对于他们父辈在侵略战争中干了些什么缺乏追究,也没有反思的意识,反而发牢骚说,“我们前辈的‘错误’为什么要我们来承担?”三是日本一些政客企图通过向军事强国的演变,摆脱“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形象。

  日本反省历史重在行动

  基于历史经验和现实观察,尤其是日本挑起独岛争端,韩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朝鲜半岛统一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曾经侵略过朝鲜半岛、并正在谋求重新成为军事大国的日本。韩国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对韩国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日本。

  尽管日本曾在不同场合对侵略历史进行过多次“道歉”,但行动上依然我行我素,变本加厉。对此韩国认为,日本这种无诚意的“道歉”,惟一效果是增加人们对其真意的怀疑,反而使韩国国民更加感到“难受”。对此,卢武铉强调说:“韩国政府和国民希望的不是日本反复进行道歉,而是要看到与道歉和谢罪相符合的实际行动。”5月8日,在韩国访问的日本自民党干事长武部勤等一行首次来到韩国独立纪念馆进行参观。武部勤参观后表示,“绝不能重蹈覆辙,再次发生殖民统治及侵略战争。为与韩国重新构筑信赖关系,日本应该进行不懈的努力。”日本公明党干事长冬柴也表示:“应该跪拜向韩国国民道歉,而且这种反省不应该仅停留在口头上。我强烈感到作为政治家决不能制定误导国家的政策。”

  (本报汉城5月11日电)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12日 第三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