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日知录:三个和尚与集体行动的逻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2日08:27 今晚报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担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句俗语,古已有之,很难确切考据其出典及产生年代。

  “三个和尚”的故事及其语义内涵,已是妇孺皆知,无须重复。对此,值得多说几句的是西方人怎样认识和理解这类事物。有人认为这个故事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一些人心中隐藏的自私和懒惰,可以引发人们对公私关系的思考。实际上,问题并未有这么简单。“三个和尚”的故事,涉及到现代社会心理学一些非常重要的范畴,即群体行为的内在规律,或称之为“集体行动的逻辑”。集体在进行某种行动时,遵循着什么样的逻辑?有何规律?

  1920年,德国社会心理学家林格尔曼(Ringelman)进行过一项实验,专门探讨集体行为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他要求工人尽力拉绳子,并测量拉力。参加者有时独自拉,有时以3人或8人为一组拉。结果是:个体平均拉力为63公斤;3人团体总拉力为160公斤,人均为53公斤;8人团体总拉力为248公斤,人均只有31公斤,只是单人拉时力量的一半。林格尔曼把这种个体在团体中较不卖力的现象称为“社会闲散效应”。之所以产生“社会闲散”这种现象,林格尔曼的解释是,是由于在群体中工作责任分散了,每个个体的工作成绩不容易衡量,因此个体倾向于少出力而不是多出力。当群体工作中没有对个人的绩效进行评估时,就容易出现社会闲散效应;当有对个人的绩效进行评估时,就可以避免出现社会闲散效应。于是,林格尔曼的研究成果为现代企业绩效考核提供了社会心理的有力依据。所谓绩效考核,并非等同于有形的物质激励,无形的、隐形的绩效考核,也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态度。

  被誉为“现代成人教育之父”的戴尔·卡耐基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为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归结于他表达思想、领导他人以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卡耐基曾经被派到一家钢厂去工作,当时这家钢厂几乎临近破产。卡耐基来到钢厂工作后,并没有着急发动改革,而是到工厂去观察了两天。两天后,他在一个车间的门外立了一块黑板。接着卡耐基又在车间里转来转去。当白班工人下班时,只见卡耐基在黑板上写道:“白班工人生产了15吨钢。”接着夜班工人来上班了,他们一看,就说:“白班工人才生产了15吨钢,看我们怎样超过他们。”于是夜班工人加紧干活,当夜班工人下班时,卡耐基又在黑板上写道:“夜班工人生产了20吨钢。”当白班工人来了以后,一看夜班工人生产的钢产量比自己多,立刻感到愤愤不平,于是也加紧干活,想要超过夜班工人。就这样互相比较,你追我赶,钢厂的产量大幅增加。在这里,卡耐基实际上是做了一个简单的绩效考核,并且把这个绩效考核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反馈给工人,当员工们得到了绩效的明确反馈时,他们的信心和不服输的精神被激发了起来。一个很简单的绩效考核就起到了如此大的作用。这主要是卡耐基在考核时,注意到了社会闲散效应的存在,当卡耐基把这些绩效考核的结果告诉大家时,员工内心存在的偷懒的想法就无形消解了。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门瑟·奥尔森(MancurOlson)则从另一个角度研究群体行为,奥尔森对集体行动的研究便是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的出色成果。他倾其一生专门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集体行动的逻辑》出版之前,社会心理学家往往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譬如,住在同一座楼里的邻居会提供公共通道的照明灯;同一社区的人会保持公共环境卫生;持有同一公司股票的人会齐心协力扶持该股票的价格;消费者会组织起来与售卖伪劣产品的商家斗争;同一国家的国民会支援本国货币的坚挺。但奥尔森教授却发现,这个假设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发生。相反,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极其有害的结果。他提出了著名的“奥尔森困境”,即:一个集团成员越多,从而以相同的比例正确地分摊关于集体物品的收益与成本的可能性越小,搭便车的可能性越大,因而离预期中的最优化水平就越远;集团规模越大,参与关于开展集体行动进行讨价还价的人数越多,从而讨价还价的成本会随集团规模的扩大而增加。由此,大集团比小集团更难于为集体利益采取行动。也就是所谓的“三个和尚没水吃”,“人多打瞎乱,鸡多不下蛋”。

  沿着奥尔森的这条思路,更多的学者进一步探讨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建立更精细的行为模型。在过去20年里,实验经济学家对参与集体行动的行为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学者们发现,不同文化的社会中都存在一些利他主义者,但这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为数少于1%。模型类比结果显示,一个群体或社会中如果有3%的利他主义者,整个社会的风气和行为规范就会出现可喜变化。实验经济学家设计了诸如“哀的美敦讲价实验”和“信任游戏”等决策实验,对人的行为进行窥探。许多这一类的研究都发现,40%到67%的人属于“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一类。这类人被称为“规范使用者”。另外大约有20%到30%的人是完全的自私自利者,这类人就是奥尔森模型假设的那种人。无论别人如何善待他们,这些人都不会有所回报。这类人被称为“理性利己主义者”。

  那么,如果以中国的方式向奥尔森教授发问:“三个和尚究竟有没有水喝?”答案则为:一般来说,三个和尚没水喝。但若具备两个条件下还是有希望的:一,若在三人之间出现了“收益不对称”,即假设个别成员从集体行动中得到的利益比其他成员来得越大,他为集体行动做贡献的积极性也就越大。二,或者三人之间存在着“选择性激励”,即依据业绩、成就所实施的现代绩效考核,那么三个和尚很可能有水喝。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