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政通人和百业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2日09:02 南方日报

  政通人和百业兴

  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

  本报记者 王小飞

  用中山市委书记崔国潮的话来说,中山本身的条件很“一般”。它既不是大城市,也不是中心城市,更不是特区。它没有铁路,没有空港,去一趟广州,还得借道京珠高速。

  条件很“一般”的中山,却一直显示出强劲的竞争实力:2003年,全国221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评比,中山市排名在前20位。去年年底,中央电视台主办“十大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中山进入了20个提名城市名单。

  目前,世界500强中,已有20多家在中山投资兴业;至去年12月,中山市的工业增速连续45个月居珠三角各城市首位。现在,中山又成为广东省唯一参与角逐全国文明城市桂冠的地级市。

  崔国潮说:“先天不足不可怕。好的环境会吸引各种要素的进入,从而形成我们自己的竞争力。我们致力于营造环境,环境就是竞争力。”他这里所讲的环境,不仅仅是指绿化、居住、交通等“硬环境”,更重要的是包括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和机关办事效率等“软环境”。

  “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是“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的首项内容,也是中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优势,更是中山创建文明城市的主要目标之一。

  城市论坛带来“双赢”

  今年4月9日上午,中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场“城市论坛”,在中山市兴中园举行。近百名市民就某公园的规划问题,与市规划局的官员展开讨论,现场发言,不乏观点碰撞。

  第二天,活动录像在中山电视台播出,节目创下了该电视台近年来的收视纪录。上月底,以“社会治安”为主题的第二场论坛,现场更加热闹,成效更为喜人。

  看着为争取发言而高高举起的一双双手,坐在台下市民席中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远明笑了。他说:“活动很成功。市民的热情与成熟,让我们原来的一些担心与顾虑一扫而空。”

  他所理解的成功,指的是通过“城市论坛”,政府的施政理念可以被传达、被讨论,而市民们的意见和愿望也得以公开表达。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市民通过亲身的政治参与,获得了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同时,这种互动,也切实加强了市民和社会对行政权的监督,有助于政府进一步提高透明度和办事效率。

  “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是一个城市开放程度和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政治参与,一定要互动。相对于其他形式,‘城市论坛’的互动性更强。”王远明说。

  据悉,早在1986年,中山市就设立了每月一次的“市长接待日”;1989年,又开办了“免费市长专邮”;1999年,又成立了“市政府投诉中心”。这些与后来出现的“网上论证”、“网上听证会”等形式,都是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鼓励市民参与政治的具体措施,也都成为该市政务环境建设中形成的“文明品牌”。

  细节体现政治文明

  “城市论坛”作为中山推进政治文明的重要举措,主办单位对“细节”有着高度关注。

  中山市委要求,“城市论坛”每月举办一次。第一次活动结束后,王远明建议电视台,不要把官员称作“嘉宾”。他说:“放弃休息日来参加活动、坐在台下的市民才是嘉宾。坐在台上的官员,只是参与活动的‘承办单位代表’。”

  于上月底举行的第二场论坛的话题是“社会治安”。因预计到这场讨论中肯定会涉及“外来人口”一词,论坛主持人应该如何得体地称呼这个为中山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群体,王远明着实动了一番脑筋。

  王远明说,一个小小的用词,也能反映一个城市的心态。我们把‘城市论坛’放到建设政治文明的高度来理解,市委市政府希望把它办成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民主政治的又一个‘文明品牌’”。

  对于刚刚举办了两期的“城市论坛”,市委书记崔国潮给予了高度评价与关注。他认为,这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开放度和文明度,是中山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所迈出的重要一步。论坛的举办,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方式及社会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以市民为本,让市民真正回归城市主人翁的地位。而这,恰恰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

  真正的政务公开

  如果说“城市论坛”给市民创造了一个行使政治权利的机会,而“一网式”审批则给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

  从2000年9月到今年4月,中山市通过3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原有的1404项行政审批项目减少为381项。目前,该市正在着力搭建“一网式”审批平台。

  所谓“一网式”审批,就是把中山市所有适于上网的审批项目,全部整合到“中山市行政服务在线”上去,保证申请人在这一个网站就能获得所需要的大部分政府服务。

  据了解,在传统审批方式下,公务员随时可以给申请人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缺什么材料,令其补足,申请人甚至遭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

  “一网式”审批解决了这些问题。首先,流程透明了:审批事项的所有元素,如申请条件、申请表格、附件材料的提交、审批流程、审批依据、时限、审批岗位等,全部公开。

  其次,容易监督。审批事项运行到了哪个局、哪个科,申请人可以随时跟踪。同时,市委督察室、市政府办公室督办科,还有市政府、市监察局的领导,都能随时查看这些信息。

  “一网式”审批杜绝了公务员与申请人之间的“接触”。申请人到规定时间拎着材料来拿结果就行了,“不用看任何人脸色”。

  所以,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认为,网上审批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真正意义上的政务公开”,是“真正意义上的便民工程”。至今年4月20日,中山市已经有33个部门140个审批事项上网运行,共完成网上审批26576宗,办结率超过94%。同时,系统共收到咨询投诉3978件,已回复3767件,回复率超过94%。

  反腐创新“自选动作”

  政务的高效首先要求那些手握权力的政府部门与个人不能贪、不敢贪和不想贪。中山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余建行介绍,多年来,中山各级党委、政府、纪检监察组织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党员干部群众对反腐败新的成果继续保持较高的满意率。

  在高质量完成反腐倡廉的“基本动作”的同时,中山市纪委、监察部门还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自选动作”。自2002年5月起,市纪委监察局先后派出4个行政监察组,分别驻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和国土资源局、市农口线、卫生教育系统“蹲点”监督,“开始,有的受派单位不太接受,但后来就适应了,因为对他们廉政工作帮助很大。”余建行说。

  据了解,中山的这一举措受到省委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中央纪委的肯定。

  此外,中山纪检部门今年还在中山电台开办了“周五行风直播室”和“回音壁”栏目,要求各部门“一把手”轮流“上台”与市民对话,为党风廉政建设引入更多的社会监督。去年,中山市纪委、监察局牵头,联合多个部门,在市委党校建立“党风廉政建设、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基地。

  “阳光政府”呼之欲出

  通过一系列的政务公开措施,不断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努力打造“阳光政府”,是廉洁高效政务环境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中山市建设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据介绍,1996年,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山开始在村一级推行“村务”制度,让村民们知道了村委会花出去的每一分钱。1999年,政务公开在市直机关、企业,镇、区政府一级推广。如今,中山已形成一个从市委市政府到村委会的政务公开体系。

  除了制度创新,中山还积极通过“技术创新”,增加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如上述所讲的网上审批就是一个例子。在“技术创新”上,中山市并没有将目标停留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层面上,它有更深层次的打算。中山计划实现634个审批事项上网,相应办事指南全部上网(目前已完成近500项),成为全国首个探索全部审批项目上网的地级市。目前,“中山市行政服务在线”系统正在建设。“如果将行政服务全部放在网络上,那它们也是被毫无保留地摊在阳光下,这将对打造‘阳光政府’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山的“阳光政府”正呼之欲出,而它所体现的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必将为中山进一步提高城市竞争力,提供用之不竭的强大支持。

  创建活动

  一把手亲自抓创建

  去年12月9日,中山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动员”,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了会议,市委书记崔国潮,市长陈根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远明等发表讲话。12月23日,又召开了落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责任会议,市长陈根楷与全市91个创建责任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成员单位及各部门、镇区都建立了“一把手”亲自抓创建的工作机制。

  今年3月10日至22日,中山市有关部门进行抽查后认为,15个承担创建任务较重的单位的责任项目中,有近80%基本达到测评指标体系的A级标准,其余指标经过继续努力,大体也可以达到或接近A级标准要求。

  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今年1月21日,中山市文明办正式开通了“文明中山网”,至5月7日,点击数已达到29004次。

  另外,中山日报开设了“创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专栏。而从去年12月开始,“中山电视新闻”、“中山广播新闻”分别开辟了“以实际行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栏,平均每天播出一辑以上。从今年3月起,中山人民广播电台开办“周五行风直播室”节目,解答群众的热点问题。

  3年受理行政复议127件

  经过审查和多次清理,中山市现行政府规范性文件均不存在超越权限违法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强制、地区封锁等内容。

  中山市法制局每年组织10多期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截至今年4月,全市共有2706人参加了该项培训,领取了《广东省行政执法证》上岗执法。

  3年来,中山市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27件,重大行政处罚备案1878件。经复议裁决后维持原行政裁决94件,撤回或不予受理15件,重大行政处罚备案案件没有发现明显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

  亮点扫描

  “市长接待日”已持续19年

  截至今年,中山市“市长接待日”已实行了19年,在累计217天里,共接待各类群众来访5157批次、14750人次。目前,中山市全部镇区和约40个市直部门均设立了领导接待日。

  建立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

  1997年,中山市在全市所有行政部门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2000年,领先全省,在镇一级全面建立了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

  依法行政好评如潮

  今年2月下旬,中山市法制局在该市“两会”召开期间,向311名市人大代表和236名市政协委员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显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坚持依法行政”的满意率(含基本满意)为98.9%,对“政府诚信”的满意率(含基本满意)为98%。

  规划局立了新“规矩”

  今年1月1日,市规划局开始执行一项新制度——《员工行为规范(试行)》,对员工8小时内的言行起坐、举手投足,制定了40条“规矩”。局长箫剑忠说,规划局立“规矩”,是为了配合中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树立规划局文明机关形象,加强对全体员工行为规范的管理力度。

  个案特写

  随口一句话 民警挨处分

  去年4月,“中山市行政服务在线”开通了“印章刻制”网上审批服务。某镇一个新办企业上网提交了相关申请。规定的3天期限过去了,没有任何答复。

  该公司致电镇公安分局询问,一位民警有些不耐烦,随口说:“你们不要在网上申请了,还是跑一趟吧。那里(网上申请──记者注)不起作用的。”

  愕然之余,该企业负责人上网点击了“投诉中心”,打了几行字,没想到竟起了作用:事实迅速被查清,涉事民警被通报批评。

  背后的制度动力是,中山市政府要求,各部门必须在3天内对网上提交的咨询与投诉进行回复,逾期将由市府办直接督办。

  事后,中山市公安局又召集所有24个分局负责印章刻制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培训的作用是明显的。几个月后,网上受理的印章刻制申请数量,从十余件上升到了八九十件。如今,中山市几乎全部印章刻制审批,都是通过“中山市行政服务在线”完成的。

  “要是领导不推动,网络会成为摆设。”中山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办公室副主任黄豪说。

  记者观察

  不容“衙门”安身

  王小飞

  媒体披露,去年,在某特大城市,有人为了完成区区5元交通违章罚款的所有程序,不得不从城北到城南来回折腾了3趟。每次往返,路程近40公里,耗去约2小时。最后,实际用于公务员办事的时间,前后不到2分钟。

  这就是政务环境。

  在中山市,你不大可能有这样的遭遇,倒不是因为它城市面积太小:在这里,即使申请刻制一枚公章,也不过是上网敲几下键盘的事。

  这是中山的政务环境。同样是政务环境,“这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因为,这个差距,体现着日薄西山的“衙门”与喷薄欲出的“服务型政府”之间的本质不同。

  孙中山先生曾说,“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时至今日,这个论断仍不失为关于“政治”的最精辟的见解之一。

  近年来,中山人通过自己的探索,给他们这位著名同乡的论断加上了注解:管理就是服务,服务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中山人是这样被“服务”或曰被“管理”的:纳税人打个电话,公务员就会跑腿;公民想提个意见,官员会倾听。找政府审批个事儿,你需要看的仅仅是电脑屏幕,而不是任何人的眉高眼低;面对执法人员可能的不公正,不必当场推推搡搡,因为你有“说话的地方”。

  并非至善至美,却也可圈可点:早在1999年,中山市就成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的先进典型。而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是全国文明城市评价的首要指标。

  所谓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就是通过机制化的安排,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老话,落实到可操作的层面并严格执行之。也就是说,要把令“老百姓”望而生畏的“衙门”,改造成为“公民”提供服务的“服务型政府”。

  听起来挺容易,做起来可能很难。而中山的实践告诉人们,只要既具备国际视野,又能够脚踏实地,那么,在政务环境建设方面,任何城市,哪怕像中山这样一个地级市,都具有相当广阔的探索空间。

  中山人知道,建设中的和谐社会不容“衙门”安身,所以,中山的“衙门”已经迅速变脸。不是没有阵痛,但结果是可以乐观期待的。

  图:

  “城市论坛”吸引了众多市民参加。 余兆宇 摄

  宽敞明亮的办证大厅。吴粤 摄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