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农村贫困生为何怕上大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2日10:46 大洋网-广州日报

  彭湖湾

  吉林日前对该省农安县某镇高中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竟有28.7%的学生“害怕升入大学”,原因是“家庭负担不起上大学的费用”。在吉林,平均每个大学生一年的费用为11800元,而2004年该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00元,也就是说,供养一个大学生四年,他的父母亲不吃不喝也要干上八九年(《中国青年报》5月11日)。

  其实不止是在吉林,在西部贫困地区更是如此。今年的两会就有政协委员算了一笔账,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个本科生4年花费的费用,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透过数字看教育,看出了广大贫困农村对高等教育的渴求和期待,却也看出了他们心底的无奈和失望。为了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不少家庭要卖牛、卖地、卖房子。“因教致贫”已成为农村家长心中的最大难题。

  按照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虽然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但同时,它又有着非常巨大的正外部效应,如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促进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提高。因此,高等教育又并不具有完全的私人产品属性。从这里来看,高等教育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成分,应该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又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良好的师资和学科条件是有限的,总是掌握在少数院校手中。因此,高等教育具有垄断性的特点,高等学校也可以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益,包括垄断资源、垄断市场,当然也可能垄断学费。

  1994年,我国开始启动收费政策改革试点,到1997年全面铺开。目前,虽然缴费上大学为公众普遍接受,但是,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其学费不是高等教育服务的价格,而是受教育者与政府的成本分担。它不应等于成本,更不应高于成本。“学费仅仅是一种成本补偿”,而“不是一种价格”。现在看来,由于高等教育成本的模糊性,目前高等教育学费实际上已成为高等教育价格,存在着巨大的利润空间,也恰恰是这种利润空间,成了许多高校扩招的“源动力”。这与高等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是背道而驰的。

  经济上的劣势使农村学生根本没有能力去平等地竞争一些热门专业。我国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城乡人口比例,分别为3.5:1,16.5:1,55.5:1,281.55:1,323:1,可见,低投入和高学费引起的不公平竞争,已经导致社会各阶层之间难以流动。而在大学,一个新的弱势群体———高校贫困生也产生了。

  近两年来,国家在“反哺”农村、增加农民收入、遏制乱收费等问题上都有大动作。然而,这些“大动作”使农民获得的利益却常常遭到流失,农民“因教致贫”就是明证。

  不管是从“三农”问题还是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作为配套政策,国家应该定期对高校的教育成本进行评估、监控,并督促各高校向其汇报年度费用开支及成本情况,藉以使高等教育的成本明晰化,防止夸大高等教育成本,避免政府、社会和个人等方面投入到高校的经费被无关费用的“无底洞”所吞噬。(来源:广州日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