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看高考移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2日17:52 青年时讯

  高考临近,关于高考作弊严打的新闻也多了起来,今年出现的新名词是“高考移民”。

  前几日的陕西《华商报》这样写:有知情人向本报反映,有人为牟取暴利、提高学校升学率,和“蛇头”串通,组织一批山东、河南籍考生到陕西铜川考试。铜川矿务局一中200多名突增的学生中,就有大量来自山东、河南两地的“高考移民”。这一现象不是孤立的,由于各省之间录取分数线有较大差别,高考移民这股暗流,正在高考前的中国各省间涌动。

  高考作弊手段越来越匪夷所思了。一国之内,各省之间的“非法流动”叫做“偷渡”,运作高考生跨地区考试的人叫“蛇头”。依笔者看来,这个作弊现象称为“高考偷渡”显然更为准确。其实这种现象早已不是新生事物,媒体找个新概念炒一下冷饭而已。至少十年前,由于高考政策自身存在着巨大漏洞,这种“移民潮”就已经暗流涌动,被某些人运用得十分纯熟。“移民潮”的特点一是向北京、上海等升学率高、分数线低的大城市流动,二是向内蒙古、青海、甘肃、西藏等分数线较低的边远地区流动。往大城市流动,往往要买房、投资才能迁户口,成本很高,因此大多数学生家长选择了后者。

  这种跨省区的“偷渡案件”让人想起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打击“投机倒把”运动,有些有头脑的人利用省区之间的物价差异进行贱买贵卖,被当作犯罪分子绳之以法,转眼之间,随着经济体制的完善,贱买贵卖成了商品经济中最基本的操作手法。高考中的投机倒把也许与做生意有不同,但我实在看不出本质不同在哪里。从制度设计来说,为何高考长期存在这样的低级漏洞?为何只抓个案而不去弥补游戏规则?这样的漏洞是不是人为设计的?如果是人为设计的,是为谁设计的,谁是既得利益者?谁又是规则的受害者?面对这些问题,不由让人浮想联翩。

  我生长在高考大省河南,十年前参加高考时,已经有同学打通亲戚朋友关系移民到北京,那位班里的后十名(在河南上中专都悬)考上了北京某重点大学,而我这个班级前两名上了河南一普通大学。同一国家,一省之隔,考生身份一变,人生命运就来了个乾坤大挪移。当时我不怪自己没发挥好,只怪自己出身不好,爹娘没钱没权首都也没人脉资源。还听说有世代汉族的学生摇身一变更了名换了姓,成了少数民族,高考成果同样惊人。后来才知道,高考政策里照顾了青海、西藏等教育落后地区,更照顾了北京、上海这些教育发达地区,前者是政策扶贫,后者只能称为地方保护主义。

  有这样的示范效应,有这样高的“利润回报率”,高考移民等各式作弊手段就一直在地下红红火火地进行,成为游戏规则掩护下半公开的潜规则。高考这个号称惟一公平的大学升学制度其实一直在制造着不公平,不公平的受益者是城市,城市越大越发达,攫取利益就越多,而被损害者为广大的农村;不公平的受益者是有办法的人,有票子有门子有老子的人,受害者是那些被剩下的大多数人。

  去年笔者所在的城市发生了“震惊”全国的考场舞弊案,老师卖答案给学生而锒铛入狱,看着这消息,有些人就笑了,毕竟是落后地区,什么年代了,还传纸条。家乡的乡亲只觉得委屈,不就是多给孩子一个上学机会吗?但乡亲们不知道的是,当你老实答题的时候,人家就开始传纸条;当你学会给孩子传纸条,人家已经“移民”到了首都;而当你终于学会了“移民”,人家已经移民到海外了。永远领先你一步,就永远领先游戏规则。你只是“时尚”的跟风者,而跟风者才是被曝光被严打的对象。你只能永远是小偷,有些人则永远是大盗;就像你砍了一个人成了杀人犯,人家砍了无数人的被称为大侠。

  于是很佩服流沙河的一句话:“大盗不盗,人家把街上的物价翻上一番,你口袋里的钱就少了一半。”

  潘采夫/文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