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反对其伊战政策 提布朗为接班人工党逼布莱尔退位(附图片1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3日13:54 环球时报
  本报驻英国特派记者 施晓慧

  英国首相布莱尔刚赢得连任,还没来得及歇口气,工党内部逼他“退位”的新闻就铺天盖地见诸报端了。人们虽然对大选后工党内部可能出现党首之争有预期,但其来势之猛还是令人震惊。

  媒体报道众说纷纭

  英国大选结果5月6日揭晓,工党以获议会下院356席的绝对多数获胜。但与2001年大选相比,工党痛失47席,使其丧失了在议会中的多数优势地位。

  8日,英国数家媒体刊登工党逼布莱尔下台的新闻:有的说,党内反对派已联合起来,要求布莱尔下台,让位于财政大臣布朗;有的说,一些支持布莱尔的议员也加入了反对者行列,工党议员中反布莱尔阵营已经扩大到90人;有的说,布莱尔在党内已经没有权威了,组阁名单遭到副首相等重量级内阁成员的抨击,被迫多次修改;布朗与布莱尔在谁任首相问题上爆发了激烈争吵……条条新闻都说得有鼻子有眼,甚至还有报纸断言,布莱尔的任期多则一两年,少则几个月,并列出可供布莱尔选择的下台时机,如7月的8国峰会期间,9月的工党年会期间,2006年欧盟宪法投票后等。

  《独立报》还拿出专版,刊登工党内11位反对布莱尔的议员照片及言论。这些人说的话虽各不相同,但都是一个意思:布莱尔当首相的日子到头了。《独立报》透露,布莱尔内阁中一些高级成员已向他施压,要求他在18个月内下台;如果布莱尔当首相超过18个月,那么整个内阁都会掉转枪口反对他。有报道说,美国对布莱尔连任表态谨慎。

  伊战是工党的伤口

  工党获胜的最大资本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绝大部分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失票的最主要原因是伊拉克战争。

  英国国内绝大部分民众反对英国参加伊拉克战争。布莱尔一意孤行支持美国的立场使他大失民心。大选中,工党的竞选战略是免谈战争,但最后还是被反对党揪住不放。保守党攻击布莱尔在参加伊拉克战争的情报根据和法律根据上撒了谎,自由民主党要求布莱尔就英国卷入战争问题进行道歉。大选获胜后,媒体一致认为,工党丢失的议席是选民对布莱尔的惩罚。因此,布莱尔在大选后的第一次公开亮相中表示,从民众的选票中得到信息,今后将多听取群众的呼声。

  伊拉克战争使工党内部发生分裂。目前,在党内最反对布莱尔的是前外交大臣库克和前国际开发事务大臣肖特,两人都是因伊拉克战争与布莱尔闹翻后辞职的。现在,反战派已经成为党内最大的反布莱尔派。包括库克在内的一些工党议员形容说,现在的工党领袖布莱尔是个“累赘”。库克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工党获胜根本不是布莱尔的功劳,布莱尔不得人心才使工党丢了很多选票。前内阁大臣多布森也把丢票归于布莱尔。他说,一些选民表示,只要布莱尔依然领导工党,他们就不投工党的票。

  肖特认为,如果布莱尔能“很快”宣布离任,对工党来说是件好事,“政府的话题就是他什么时候离开。他留任一天,我们就一天无法考虑新问题。政府在分裂,不自我更新将很危险。”

  布莱尔没有退意

  面对纷纷扬扬的反对之声,唐宁街首相府已明确表示,布莱尔去年声明中提出的将完成第三届首相任期的决定没有改变。

  新内阁成员也开始反击,警告“反布”议员如果继续闹下去,将给工党造成巨大破坏。文化事务大臣乔维尔和新北爱事务大臣海因均表示,选民希望的是政府集中精力实践竞选承诺,并不是“为未来领袖选举争执”。去年底辞职的内政大臣布伦基特重回内阁,出任就业大臣。他说,要求布莱尔下台的人是试图“从胜利中争取失败”,是“自我放纵”。

  据《泰晤士报》报道,关键时刻,财政大臣布朗站出来对布莱尔表示了支持。文章援引英国首相府内部消息说,布朗已经表示政府应集中精力实现工党在竞选时做出的诺言,这时对布莱尔发起攻击只会分散政府的精力,于事无补。布朗是反对派拥戴接替布莱尔的焦点人物,是工党中最有影响力的重量级人物。他的表态也许有助于暂时平息党内的纷争。

  在“反布”呼声中开始第三任期的布莱尔能否走好?撒切尔夫人第三任中遭党内反叛、提前下台的攻击,是否将在布莱尔身上重演?人们拭目以待。图片:

  英国《金融时报》刊登漫画,图中布朗指着手表,暗示布莱尔该交班了。
反对其伊战政策提布朗为接班人工党逼布莱尔退位(附图片1张)
《环球时报》〔20050511 第5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