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红色旅游变色”是种恶俗的反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3日15:10 中国新闻网

  随着《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红色旅游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浪浪的高潮。然而,这项旨在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工程,却在一些地方由于经营管理不规范等原因,歪曲历史、戏谑英雄人物等行为时有发生。严肃的工程沾上了另类的颜色,甚至染上了反文化的恶俗。(据新华社电)

  为了博游客一乐,导游不尊重历史事实,对红色资源乱讲一气,甚至对那些另类文化乐此不疲。带队到了红色景点,他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不是革命的艰苦,不是伟人的事迹,而是一些道听途说的野史甚至艳史,非但起不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相反把好端端的红色资源涂抹上了“黑色”和“黄色”。

  导游哗众取宠也就罢了,一些红色景点为了商业目的也不惜一切手段搞“创收”,以至于出现了烈士陵园跳“脱衣舞”、战斗英雄董存瑞成了饭店的推销员等闹剧。在“拜金主义”驱使下,这些“红色旅游”景点不但没有坚守自己的责任,反而丢弃了本应有的“文化立场”。这些东西不但是对红色文化的颠覆,也是一种对历史的亵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大众文化作为多元时代的文化主角之一,对我们社会思想的开放和观念的更新起过重要作用。但是,大众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当它作为一种产业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很容易异化成为一种没有丝毫深度的平面文化。强调感官刺激,消解文化蕴意和艺术价值,“大众文化”一旦走向极端,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反文化了。

  按道理说,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对红色旅游景点和红色文化进行重新包装,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是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但现在来看,似乎并不那么简单。一些红色旅游景点被改装成了打着“红色”旗号的“黑色”甚至“黄色”景点,而一些传承革命优良传统的“红色经典”,也就改编成了三角恋、偶像剧。红色景点没有了原有的核心精神,而红色经典文化也没有了原著原作中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本质,在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娱乐性和眼球的“大众文化”过程中,人文精神、民族传统被一一消解,而道德理性、审判价值也都深深地打上了金钱的烙印,“大众文化”演变成了一种反文化。

  这些出现在红色旅游景点中的反文化现象,其实是一种嫁接在商业上的畸形文化。虽然根源于暂时的商业利益,却是以社会和人文传统的沦丧为代价。当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时,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的文化却迷失了自己。

  一个国家的富强,源于人民的创造力和奋斗精神,但在“反文化”阴影的笼罩下,人们匍匐在庸俗的脚下却又自娱自乐。这样的后果是可怕的,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的那样:“这些(反现代主义文化)洪水般的思潮恐怕会凝聚成一股粉碎独立思维和个人创见的势力,这股势力足以窒息欧洲文明。”那么,“反文化”会不会窒息我们中华文明的创造力呢?

  【来源:工人日报;作者:彭兴庭】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