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杭州“西点现象”引发社会各方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4日03:09 人民网-江南时报

  高强度,高负担,高收费,甚至还有可怕的体罚……最近,两所仿效“西点军校”的青少年培训中心,由于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在当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西点”的出现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当今社会对青少年“磨难教育”的需求。但这种高强度、超负荷、军事化的教育究竟是否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是否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呢?“西点现象”引起广泛争议。

  记者日前探访了颇具神秘色彩的“杭州西点男孩训练中心”。

  “拿鞭来,给我打!”记者来到训练中心时,正赶上训练中心的创办者、主任万国英让一个名叫豪豪的男孩当众受罚。“西点”成立一年来,25个男孩几乎都挨过鞭子。

  万国英说,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古训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就是要通过“打”这一极端形式,让孩子牢牢记住,有些事情是永远不能做的。当初我们在招生时就有言在先———“我们是要打的!”而不少家长正是冲着这一条将孩子送入“西点”。

  事实上,“西点”的孩子大多都是令家长头痛的调皮蛋,有的家长失望无奈之余来此一试。在送孩子来时,家长都郑重声明:“孩子我算是交给你们了,放心打,大胆打!”

  训练中心实行寄宿制、全封闭管理,孩子们两周回家一次。

  “在我们这里,所有的命令都是先执行,后‘抗议’。‘没有任何借口’!”万国英说,创办西点男孩训练中心的目的,就是想借助美国西点军校的理念,以全封闭、军事化管理的模式,将男孩打造成真正的男子汉。“西点”的努力和探索,也许可以给社会特别是教育界一个思考。

  在江苏淮安也有这样一所半军事化管理的训练营,被媒体称为“行走学校”。

  在这个训练营里,近百名从8岁到17岁的孩子都经历过在野外长途行走的训练,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出发,一天行程至少四五十公里,从湖北走到石家庄,从石家庄走到江苏淮安。孩子们吃在路边,睡在车上。

  青少年教育心理学专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吴增强研究员认为,“西点”的出现暴露了现行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培养意志力教育的欠缺。但这样的教育方法可能会矫枉过正。

  吴钊谦 陈琦芳

  《江南时报》 (2005年05月14日 第十七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