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玩物哲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4日03:09 人民网-江南时报

  新星出版社

  作者:张信哲

  定价:25元

  2005年4月出版

  有“情歌王子”美誉的张信哲,发表了他步入歌坛以来的第一本书《玩物哲学》。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个属于阿哲的大世界,从童年、一直到成名后,陪伴着阿哲的始终是———收藏。在书中,阿哲通过每个收藏品背后的小故事,与读者分享他多年来的收藏心得和生活美学。现在我们就为您摘选两段,一睹为快!

  外曾祖母的绣花鞋

  我的第一双绣花鞋,乃拜外曾祖母之赐。

  因为某些家庭因素,从小我们就跟母亲娘家很亲,外曾祖母是旧时代的传统妇女,拥有一对三寸金莲般的小脚,不过因为年近百岁,已无法行走,来去都得让人撑着扶着。小时候我很怕看到她的脚,总之就感觉那是相当怵目惊心的画面,因此对她的脚印象也特别深刻!

  不过恐怖归恐怖,小鞋因为造型特殊,鞋面上优美的刺绣图腾,还是很吸引人,因此仗着长孙之姿,我耍赖地跟外曾祖母要小绣花鞋,而她也大方地赏了我一双小鞋。

  后来,外曾祖母过世了,在那个年代,活上了一百多岁,相当于一个世纪之久,可以说是超级长寿有福气的,过世的时候家人把她生前的物品,大半给烧了,一直到年纪稍长以后,有一次我回到屏东老家,翻着她的旧东西,发现有不少烧漏的东西,不过都不是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却勾起了不少儿时回忆!

  自从拥有第一双绣花鞋,陆陆续续也收集了很多跟小鞋子或刺绣相关的台湾早期女红作品。尤其当了歌星之后,很多歌迷知道我喜欢这些藏物,就有人大方地送来她外婆的小鞋子,而且是很完整的一整套,包括鞋子、裹脚用的布,还有绑在鞋子外面,上面满是绣花图样的饰裤。虽然鞋子是穿过的,但饰布与裹脚用的布则是全新的,一直到现在我还把那组小鞋子收藏得很好。

  算一算,我收藏的绣花鞋就有二三十双,主要以台湾早期的弓鞋以及客家鞋款为主。

  没有深入了解的人可能不知道光是绣花鞋,因区域不同,式样与造型的变化也各有千秋。根据数据的记载,台湾早期的居民当中,会缠足的大多是福建漳州及泉州来的汉族妇女,而客家女人因为要干活儿的缘故,基本上是不缠足的。

  台湾的小鞋子以弓鞋为主,弓鞋是闽南特有的鞋型,它的样子像弓,所以取名弓鞋;侧面看过去鞋型有个脚后跟,是用木头削出来的后跟,众所周知在穿之前要先经过缠足的动作,而且是从四五岁就开始了,以现在的眼光看确实是有些残忍,不过经过那番折腾,为得还是能早日穿上三寸金莲!

  但不论弓鞋的刺绣花样有何变化,基本弓型是不变的,弓鞋最早是从宋朝开始,由于这玩意源流很多,传到各个地方经过时间的淘洗,也都发展成风格迥异的花纹样式。话说回来,在当时那个社会,会缠足的女人多是富裕之家,一般认为缠足的女人走起路来摇曳生姿,是优雅富贵的象征,这习俗该算是从大陆流传过来的。

  而客家鞋的刺绣花案也别具特色,客家鞋的鞋身是布做的,鞋底是用粗糙的竹梅纸层层迭迭到二公分厚左右,然后再用皮贴紧,并用麻线将之缝补起来,鞋尖往上偏后的方向翘起来,看起来像一艘船,而鞋后跟处有的是包起来的,有的是开口的,长相其实跟现在的鞋子很相似。之前曾经流行过好一阵子客家风格的绣花鞋热潮,很多日本人还特地跑到台湾或香港来大量采购,由此可见它的魅力了。

  值得一提的是,客家鞋与弓鞋的不同,除了样式不同外,连刺绣也各拥风格,两者可说不遑多让,各自有自己的配色与图腾,关于我的这些收藏,大概是从清朝末年到公元1930年代左右,鞋子之外,还有服饰类,可说是从头到脚都有收集。

  其实这方面的常识,都是收藏之后才去找资料的,但得承认在台湾这方面的资料并不好找,很多都是口耳相传,或者早期许多爱好民间收藏物的同好,上山下海,花上了许多时间下乡拜访给调查来的,全是得来不易的数据,所以更值得好好地珍惜。

  东南西北买

  在我开始工作赚钱之后,收藏的过程便从寻宝晋升至买的阶段。

  因为付出的是金钱,所以就会更在意买了些什么、合不合价值;为了买到心目中的理想藏品,便开始像地毯式搜寻般,跟着同好在全省各个乡村小镇找货,那是一个疯狂但成长最快的收藏阶段。

  好像无可避免的,一旦你开始有经济能力,能够用辛苦赚来的钱买到心目中的理想藏品,除了精挑细选、爱之所买,你的收藏神经会变得愈发敏感,看货找货的欲望也会节节高升,毕竟好的藏品、老东西所费不低,你总是希望买到超越金钱价值的好东西。

  在做了歌手之后,用自己的能力赚了些钱,虽然偶尔还是习惯性的跑去无人居住的老房子寻宝,不过收藏的目标大致已慢慢转移至古董店。

  由于当时台湾民艺的资料很残缺,除了一些学者默默地在民间做田野调查、累积资料,大部分还是得靠那些熟门熟路、经验老到的古董商口耳相传,这些古董商个个都是能言善道,而且相当好客,加上我本来就对收藏求知若渴,于是常常在买了东西之后,便到古董店里去串门子,日子久了大家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后来古董商朋友们还会组团让我们这些入迷的收藏者,跟着去穷山僻壤的边陲小镇,拜访各个区域的第一手贩子,见识他们找货的过程。

  这些古董商人似乎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低调随性,个个像个隐士,但不要小看他们,他们平时可是很用功的,只要一谈起收藏,都可以挖出一堆宝来。

  其实古董店逛多了,透过店老板的穿针引线也认识了很多收藏同好,同好之间一个拉一个,彼此再串联起来去开发新的古董店,而那些店家也很好玩,常常是一通电话拨过去,他们就在店里把茶泡好,等着我们谈天说地。

  就这样,几个同好走得愈来愈近,大家有志一同对收藏着了迷,便也呼朋引伴三不五时在下班后,连晚餐也不吃就挤在一辆车子里,全省东南西北的走,常常三更半夜还在荒山野岭里闲晃着。

  有时候几个朋友兜不在一起,我干脆自个儿跑去第一手贩子那里挖宝。

  而所谓的第一手贩子,多半是当地收旧货的居民,货源都是直接去老百姓家里找,且论斤论两买来的,而他们的销售对象则是古董商,偶尔还会出现像我们这样纯粹的收藏者。

  买卖藏品,有时候也是一种机缘巧合。以目前家中自己正在使用的书柜来说,原本是鹿港的古董贩子在寻找买家兜售,但是却意外的遭受到很多古董商不断的砍价,这名贩子于是心有不甘,透过了第三者的介绍,找到了我,询问我购买的意愿,同时愿意以更低的价格贩卖给我,而当我买了之后,原本那些故意砍价的古董商还不断的讪笑我的决定,认为铁定被这个贩子欺骗了,然而经过我的查证,这个书柜的确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藏品,我也庆幸自己还是把它买了下来,如今这件书柜也成了我最爱的收藏之一,所以古董的买卖有时候是很多巧合和机缘,是勉强不来的。

  现在回想起来,便觉得当年的大胆行为其实还蛮危险的,尤其那些第一手贩子都是当地人,买卖全看心情,他们平时四处去乡间民宅搜刮旧物,很可能连自己都搞不清楚收来的东西有什么,而我多半是存着挖宝的心情前去的,不过通常他们的东西很杂且好货不多,所以最好要了解自己要什么再去会比较好,否则最后可能会求偿无门。

  比较有趣的是,因为这些贩子都是乡下人,想要在他们那里找到好货,最好的方法就是闲话家常、搏感情,而他们也会非常热情地泡茶招待你。我曾经就有去逛那种第一手贩子的摊子被赶出来的经验,而且是没来由的就把你赶走,由此可见他们的率性与难以捉摸。

  除了深入荒山野岭寻宝外,我其实也投资了不少时间与金钱在艺品店,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也非全然没有受骗经验。印象中有一次在某家艺品店买了一个古董玻璃油灯,因为油灯的价钱不高,而且还蛮信任那个艺品店老板,所以没考虑太多就买了。结果没过多久,居然在另一家艺品店看到同样的油灯,这个时候也只能自己认栽了。

  不过这些经验都是花钱买来的,我觉得在收藏的过程中找到磁场相合的古董商很重要,而且最好要多元一点,有些人看起来可能很不起眼,但一旦成了朋友,他可能会带你去一辈子也不会造访的地方寻宝,像之前我就跟一个朋友去广州一个非常偏僻的陋巷找货,以及位于福建的一处古董村,不同性格的朋友,会让你开拓不同的收藏眼界,这在收藏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

  不过收藏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我算是蛮用功,而且完全是自发性的,除了勤于找数据、翻书、做笔记,也绝不要吝于请教古董商及藏友们,不过古董商多半能言善道、很会说故事,但不一定讲得全是有根据,因此最好能够多听多看,然后再消化吸收、融会贯通,自我架构成一个藏品知识的系统!

  虽然如此,我还是曾经因知识不足而买错东西。若没记错,好像是一位朋友介绍我买的一件桃红色的客家新娘服,之所以还记得是因为那衣服的价格不便宜,会买是因为我之前收的老衣服多半是客家的家居服饰,不过也是在买后的几年,开始接触中国体系的老衣服,才发现当初买的那件客家新娘服原来只是大陆旗人女服。

  类似因自己不够用功而受骗的经验还不止一次,不过那次是卖家存心要骗我。当时买的是二对平埔族的剑带,因为平埔族的刺绣很稀少特别,一来我有点贪小便宜,二来那商人不断引诱我买,而且还大方的买一送一,附赠肚兜一件,虽然心里一直觉得怪怪的,但就是说不出个所以然,重点是价格还真不便宜;但当时的想法是原住民的东西因为量少本来就很贵,所以最后还是狠心买了。直到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个商人是拿着平埔族的东西去云南给人绣成一模一样的。

  回想起来,那四处找货的过程虽然有吃亏上当的,但是也有很多美好回忆,尤其现在想想那真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可说是成长最快、进步最多、并奠定专业收藏基础的时期。

  所以,如果你也真心喜欢台湾民艺,我想透过这样的模式,多跑几个古董店,多与同好们交换讯息,再加上多阅读,并勤于到各个地方去看货,拓展鉴赏藏品的眼力和知识,我敢说日积月累,收藏的眼力与知识一定会与日俱进,而过程中你也一定会获益良多的!

  《江南时报》 (2005年05月14日 第二十三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