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企业为求好卖刻意标注 大众了解不够过于紧张 “不含防腐剂”误导百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4日05:20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故意标注‘不含防腐剂’。这大多属于虚假宣传,是误导。”这是中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秘书长齐庆中最近在“食品安全与企业责任高层论坛”上的一段话。他认为,限于工艺和设备水平,一些企业很难做到食品中不含防腐剂,标注“不含防腐剂”是虚假宣传。另外,这种做法会造成消费者对防腐剂的不信任甚至恐慌,误导大众。

  消费者对防腐剂失去信任

  一段时期以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如给豆腐美容的吊白块、给辣椒上色的苏丹红等,让人们记忆深刻。这些事件引起很多人对食品添加物的不信任,防腐剂作为其中一种,也不能幸免。

  到底什么是防腐剂?中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网站的资料显示,防腐剂是指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繁殖的化学物质。记者了解到,用于食品的防腐剂,美国约有50种,日本有40种,而我国允许使用的有29种。我国常用的防腐剂有苯甲酸钠(用于碳酸饮料和果汁)、噻菌灵(用于水果、蔬菜)、丙酸钙(用于糕点、面包)、乳酸链球菌素(用于植物蛋白食品、乳制品、肉制品)、山梨酸及钾盐(广泛用于多种食品)。另外,广义的防腐剂还包括具有防腐作用的调料如食盐、糖、醋、香辛料等,以及那些不直接加入食品,而在贮藏过程中应用的消毒剂和防霉剂等。“事实上,防腐剂能够保证食物不易腐败,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值得宣扬的。”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元晓梅说。

  标注”不含防腐剂”多是利益所驱

  北京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主任医师徐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企业在食品包装上标注“不含防腐剂”的现象很普遍,有些企业甚至加了防腐剂还宣称自己“不含任何防腐剂”。专家们认为,企业通过“不含防腐剂”误导消费者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技术不过关,欺骗消费者:元晓梅说,是否添加防腐剂,与设备和工艺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同样是饮料,具备无菌灌装或者二次杀菌能力的企业,产品中不用加防腐剂。但一些中小企业没这个能力,却宣称产品不含防腐剂。

  必须添加却硬要说没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范志红教授认为,碳酸饮料、果脯蜜饯、腌菜等需要长期保存的食品,都必须添加防腐剂。但是记者在超市里看到,很多上述产品的包装上都写着“不含防腐剂”。

  偷换概念,打擦边球:徐筠说,有些防腐剂还有其他一些功能,企业往往在这上面与消费者“捉迷藏”。比如山梨酸和苯甲酸钠,既是防腐剂又是调味剂,企业可能就告诉消费者产品里有调味剂,然后堂而皇之地标上“本品不含防腐剂”。

  根本不需要添加偏要“多此一举”:酸奶能够自己产生乳酸菌,达到防腐的效果,根本不用添加防腐剂。但是记者发现,不少知名乳制品厂家的酸奶产品还是标出了“不含防腐剂”。范志红也表示,方便面经过彻底干燥后,微生物已经不能繁殖,根本不需要添加防腐剂,但一些方便面还是被打上了“不含防腐剂”。

  为什么这么多的食品企业非要围绕着防腐剂做文章,甚至不惜“自扇耳光”、欺骗消费者呢?专家分析,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迎合消费者对防腐剂的抗拒心理。徐筠认为,企业在宣称“本品不含防腐剂”时,有时是想让消费者认为自己销售的产品是纯天然的。实际上,加工过的食品,要想达到“纯天然”是很难的。二是为了打压竞争对手。范志红指出,食品企业宣称产品不含防腐剂,可以让消费者以为自己的产品安全性比其他产品“过硬”,借此打压对手,这也算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刻意标注加深错误观念

  元晓梅认为,现在很多消费者谈到防腐剂常说的就是“吃一天没关系,吃的时间长了就有毒”,他们把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当作有害的物质来看待,企业刻意地标注“不含防腐剂”,除了给自己争取经济利益,更严重的是会加深这种错误观念。

  齐庆中表示,现在很多人把食品安全和添加剂联系起来,把食品添加剂等同于食品安全隐患,这是错误的。他指出,现代食品要经得起长期贮存和长途运输,因此添加防腐剂是必需的。而每种防腐剂都要经过严格的毒理学评价,证明无毒、无害。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的诞生,是食品工业的一次革命。它们让食品拥有了更丰富的口味,使产品得以长期保存。

  国外专家也认为,现在对化学防腐剂的审查和检测手段极其严格,人们大可不必谈虎色变。齐庆中也指出,对于消费者来说,适量添加防腐剂的食品是没有危害的。该加防腐剂而没有添加,产生的危害可能更大。徐筠认为,一些技术力量不过关的企业超量添加防腐剂或者添加违禁物质,这更值得警惕。

  徐筠同时指出,如果确实不放心,可以尽量少购买加工食品。对于有些人因为吃了含有防腐剂的食品而出现的过敏情况,德国专家解释说,这和免疫系统受到侵害而产生的过敏有本质区别,医学称为“假过敏”,不必过于担心。

  摘自《环球时报》责任编辑:陈要逢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