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05金融蓝皮书在京发布 中国未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4日08:28 南方日报

  5月13日,由中国社科院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主办、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承办的2005年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发布会在京举行。

  针对当前国内有些研究者提出的中国会出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观点,《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认为,断言中国已经出现“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通货膨胀的理由还很不充分。

  专家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面临着不少问题,譬如国际原油、煤炭等能源价格、钢材价格上涨等。在此背景下,有些学者便得出了中国会出现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的结论。但记者注意到,该《报告》提醒说,虽然成本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依然很大,然而,在运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来分析中国当前的物价走势以及宏观经济走势时,有几个方面的特殊性值得注意。

  首先,认为中国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还没有传导到最终产品价格上是与事实相矛盾的。专家分析,中国的三种价格指数——原材料价格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走势的时间分布基本上是同步的。所谓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要经过20个月才能传导到最终消费品的说法,既没有统计上的依据,也与社会生产的周期不相吻合。

  其二,认为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观点,其背后隐藏着“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即企业将根据自己的生产成本加上合意的利润率来确定自己产品的价格。这样,一旦成本上升,企业将把上升的成本转移到自己的产品价格中去。

  然而,专家强调说,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成本加成”的定价策略得以完美施行的经济环境是卖方市场,至少是卖方拥有一定垄断力量的市场,而在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中,这种定价方式基本上没有存在的土壤。在最终产品市场因竞争激烈且供给过剩,因而最终需求相对不旺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涨价,几近痴人说梦。

  中国2004年原材料价格指数达到10%上,CPI指数则达到2.8%,但是,扣除粮食价格影响之后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只有0.6%,而家庭耐用消费品、通讯设备、服装等许多产品的价格指数依然在负位徘徊,就是明证。

  其三,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当然还可能来自工资成本的推动。有人根据2004年以来中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局部“民工短缺”,便断言中国已经出现工资—物价连动,通货膨胀将日趋恶化,甚至进而断言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低工资成本优势已经丧失。就此,撰写该蓝皮书的有关专家此间指出,作上述判断为时尚早。

  驻京记者 郑子轩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