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李霁野与《鲁拜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4日08:49 今晚报

  不久前,洋洋九卷四百万言的《李霁野文集》问世了。展卷而读,最吸引我的,是文集第八卷开篇那一部《莪默绝句集》和它背后的故事。

  莪默·伽亚模(一译欧玛尔·海亚姆,OmarKhayyam1048-1122)是著名的波斯诗人。作为诗人,他在波斯并没有很高的名声。他的诗名广为世人所知,却是由于英国作家爱德华·菲茨杰拉德(1809-1883)创作性翻译的“Rubaiyat”(一种诗体,旧译“柔巴依”,意即四行诗,第一、二、四行押韵)。这种可能与中国的唐诗同源的诗歌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据说,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鲁拜集》再版、重译的总销售册数之多,仅有《圣经》可与之相比。放肆的剖白,明快的哲理,鲜活的句子。这位风流诗人的绝妙“鲁拜”,也挑逗了中国文人的渴望和趣味,教导了他们个性解放的极致,引得中国人译者如蜂,兴而不衰。据不完全统计,从1912年起至1999年,以英译为底本,翻译《鲁拜集》的中国文人,计有胡适、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伍蠡甫、黄克荪、李霁野、黄杲昕、陈次震等数十人之多。

  李霁野对《鲁拜集》的兴趣大概要归于对中国古诗的喜爱。在辅仁大学授课时,李霁野就在世界文学史课上介绍过这位博学多才的波斯诗人。他不仅是数学家、天文学家,还在波斯塞尔柱王朝的宫廷里当过御医。吟诗只是他生活中的余兴。同好友相聚,对酌之间,随口吟诵成篇,但不少诗句却被有心人记录下来,在他死后200余年在设拉子结集印刷出版。

  1941年李霁野从沦陷的北平出逃,身边带着几本有限的书,其中就有英译本的《鲁拜集》。在战火纷飞,远离亲人的日子里,他常以创作古体诗排遣思乡之痛。随时有一点感想,他往往抓起手边的旧报或零碎纸片,写一首绝句,日久便渐渐成为习惯了。一天夜里他突然想到,可以试以绝句译莪默诗,一以消遣,一以练习写诗。大概用了不长时间,便将75首先译完了。抗战胜利后他应许寿裳的邀请到了台湾,在台北把莪默的全部101首诗译成绝句形式,集为《莪默绝句集》准备出版,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解放后,李霁野在南开大学外文系担任系主任工作。那段时间,教师如果课外搞点翻译工作,就被指责为不务正业、名利思想。为改变这种不良风气,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李霁野不仅公开发表翻译文章,带头冲破禁区,还把抗战时期翻译的《莪默绝句集》打印稿送给教师和有关人员征求意见。在他的带动下,不久,外文系几位教师的汉译英《青春之歌》(TheSongof Youth)等就出版了。

  《莪默绝句集》能够收入《李霁野文集》面世,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这部译稿陪伴李霁野度过了艰苦的岁月,但是在作者整理文集时,却不能收入。因为手稿在“文革”中因抄家而早已无从查寻。当作者怀着失落的心情向老朋友征集自己的书信的时候,却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

  说到这份礼物,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河北师院的教授朱肇洛。在辅仁大学,他是李霁野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学校解散后,李霁野远赴台湾,朱肇洛则在厦门大学教书。1946年李霁野将《莪默绝句集》的译稿分别寄给好友,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同样也是抛妻别子,独自一人住在厦门白城宿舍的朱肇洛怀着对挚友的思念,每晚面对苍山大海,默默地将译稿抄录成册。他很珍惜这份手抄稿,把它和自己的文稿,关于《窦娥冤》、《牡丹亭》杂剧的讲析和《孔尚任及其〈桃花扇〉》等文稿放在天津家中,因此躲过了“文革”中“查抄”一劫,得以保存下来。可惜在李霁野整理文集时,朱肇洛已经因病去世,未能将这份珍贵的礼物亲手交给老朋友。

  收到故友的家人寄来的手稿,看到老友工整、清晰、隽秀的墨迹,李霁野激动万分,连称这份手稿是“几经劫难,失而复得”,并赋诗二首,以作纪念。

  经过世事的沧桑,人生的风雨,这份珍贵的手抄译诗稿作为永恒的纪念保存在上海鲁迅纪念馆,我们也终于可以在《李霁野文集》中看到这部名著,领略诗文的美妙,在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中,除了他们的学问、著作、操行外,那种不为世俗玷污的人间真情更加弥足珍贵。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