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金融业发展的高地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4日09:31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
深圳:金融业发展的高地 ——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金融业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李焱徐强 4月14日,深圳招商信诺人寿保险公司拿到了中国保监会的正式批文,获取广东省全面拓展业务的“通行证”。作为第一家将总部设在深圳的中美合资寿险公司,来自美国的公司总经理麦云翰先生次日便向深圳市政府主要领导送去了一封诚挚的感谢信,并表示:“来自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其它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本公司以创新形式成为同业先锋的关键所在。” 这封感谢信的背后,是一个市政府为金融企业排忧解难的故事。今年2月初,市金融办到招商信诺走访调研,公司领导就公司在广东省开展业务所遇到的障碍寻求市政府的支持。市金融办随后向市政府作了报告,李鸿忠市长立即作出重要批示,分管金融的副市长陈应春会同深圳保监局和金融办的主要领导,专程赴京拜会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和副主席李克穆,为该公司争取保监会的决策支持。在保监会领导“特事特办”的指示下,招商信诺盼望已久的申请以特殊的传签方式获得了批复。 招商信诺的故事,不过是深圳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甘为深圳金融企业当好“保姆”、做好服务的一个缩影。 政策先行为金融业打造创业乐土 在深圳特区20多年的创业史上,金融业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的几年间,深圳金融业更是突飞猛进,形势喜人,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今年初在深圳调研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而在这三年中,金融业每实现一次大的飞跃,都与政府对金融业不遗余力的支持密切相关。 围绕着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标,在城市之间和市场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中,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在中国当今的社会和经济体系中,金融资本的核心地位愈益显著,谁掌握了金融资本,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市政府的思路非常明确:政策先行打造创业乐土、服务到位排解企业烦忧。 历数深圳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对金融业的扶持,当首推被业界称为“十八条”的《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由市政府于2003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这一文件,注定要成为深圳金融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它针对在深圳的金融监管机构和注册法人金融机构,首次全面阐述了市委市政府为金融业营造创业和成长热土的总体思路。 同年9月,市政府成立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并出台了《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的实施细则》,规定:自2003年度开始,在市政府产业发展资金中统筹安排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对在深圳新设立金融机构总部的,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对在深圳新设立金融机构地区总部的,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在深圳的金融机构总部或地区总部,因业务发展需要购地建设本部自用办公用房的,其用地经市规划国土部门审核并报市政府审批后,以协议方式出让,由市财政根据实际情况,返还地价(含配套费等)的30%……该专项资金还用于市政府金融创新奖的组织评选和奖励经费;金融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会务等经费;开展市政府组织的金融业发展课题调研、加强深港两地金融业界联系沟通、支持在深金融机构及行业协会举办高水平论坛活动等专项经费;支持我市金融业发展的其他支出等。 一石激起千重浪,市政府吸引金融机构赴深的“大手笔”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此后,深圳市又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细化相关决策的执行和落实。 2004年6月25日,深圳市成立金融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为深圳市金融产业的长期发展及战略规划提供咨询,21位来自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专家从李鸿忠市长手中接过聘书的同时,肩负起为市委市政府推动金融业发展当好“高参”的重任。 2004年6月29日,为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加强发展资本市场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市发展资本市场的总体目标,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使资本市场的总体规模和实力再上一个台阶。对资本市场的关注,深圳历届政府都不曾稍有松懈,基于对资本市场战略和全局意义的深刻认识,深圳提出,要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基地、创业投资的乐土、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和机构投资者的聚集中心。 作为金融业重要之翼的保险业,在深圳也受到极大的关注。2004年12月3日,深圳市正式出台《推动保险业创新发展若干意见》,这也是全国首个重点扶持保险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在未来5年内,充分发挥深圳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加快深圳保险业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使深圳成为保险机构聚集中心、保险市场辐射中心、保险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创新中心、保险产品研发中心、保险人才交流培训中心、保险资金运用中心。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经过三年来的苦心经营,深圳现已构筑起涵盖金融业发展方面的优惠政策网,从用工、用地、购房、出国入境、子女就学和业务拓展等方面给予直接和间接的资金、政策支持,为金融机构来深创业和发展所涉及的各个环节铺平了道路,其力度之大、用心之细,为国内外金融机构广泛称道。 言出必践为金融业服务不遗余力 要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来深发展,仅有书面上的政策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实实在在地抓落实,踏踏实实地搞服务,栽下的梧桐树方能引来金凤凰,对此,深圳市委市政府从领导到每一位普通干部都有清醒的认识。 在颁布实施“十八条”的同时,市政府决定成立深圳市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在指定主要负责人后,仅用15个工作日就将这一正局级机构筹备完成,正式挂牌对外办公,投入到对金融机构的服务之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市金融办起草和实施了《深圳市金融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章程》、《深圳市金融创新奖评选办法》、《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实施细则补充意见》、《深圳市推动保险创新发展协调小组工作机制》、《深圳异地证券公司深圳总部办理人事立户备忘录》等规章和操作程序。 市长李鸿忠率领市委市政府一班人抓住一切机会,向国内外金融机构宣讲有关政策,李鸿忠更是身先士卒地扮演起“首席营销员”的角色。国内期货业的旗舰企业——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就是在李鸿忠、陈应春等市领导的热情推介下,下定了将总部落户深圳的决心。 据统计,从2003年3月1日至今,我市共引进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共26家。市政府言出必践,根据《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分别向这些在深新设机构或迁址深圳的金融机构颁发了从50万元至500万元不等的奖金,截至今年4月末,市政府已累计向金融机构支付落户奖励奖金6550万元人民币。凭借优惠政策和良好市场环境引来金融机构,它们在深圳的成长和发展也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围绕着金融机构提出的各类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全力以赴地为其排忧解难,力争将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诠释到位。 深圳金融界的高管们对2004年1月12日发生的一幕记忆犹新:在那次深圳金融界高管新春联谊会上,李鸿忠代市长代表市政府,向深圳的金融机构作出了“当好保姆”的庄严承诺。此后,他又在多个场合阐述过政府要为金融机构服好务的“保姆理论”。副市长陈应春也提出,金融机构的要求就是政府对市金融办的服务指令。 创新服务方式,就这样成为相关政府机构不容回避的责任。也正因如此,深圳金融机构享受到的“保姆式服务”,一次又一次地令他们感动。 金融机构入深带来大量专业人才,如何让他们找到“深圳是我家”的感觉?市政府采取了许多切实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如市金融办与市人事局等部门协调解决了5家异地证券公司深圳总部和60多家异地证券公司深圳营业部存在的人事立户调干问题;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仅2004年就有近60名深圳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子女得以入读各级重点学校。近年来市政府和各金融监管机构、各金融行业协会还联合举办了金融系统职工田径运动会、名人围棋赛、书法、摄影美术展、金融竞技暨理财文化节等活动,为金融人员相互交流,展示才华提供搭建平台。 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遇到什么问题,市政府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从2004年起,市政府建立了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对话机制,通过事前对金融机构的走访和充分调研,突出对话的针对性,力求解决金融机构业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迄今为止,市政府共组织召开了9次金融机构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对话会,如帮助各银行与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共同解决房地产抵押登记问题;与市工商局协商建立信用信息登记系统,帮助银行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与市中级法院共同解决银行业务发展法律诉讼、执行难等问题;市政府与市国税局、地税局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解决金融机构发展涉及税务有关问题;根据《道路安全法》实施中有关问题,组织10多家保险公司负责人与市公安交管局、法制办等部门座谈,解决相关保险业务问题等。 不仅是各类金融机构,在深的金融监管机构也是市政府服务的重要对象。市政府积极倡导支持建立深圳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从去年第一季度起,每季度举行一次。人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监局、深圳保监局、深圳证监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监管机构齐聚一堂,交流监管信息,协调共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积极扶持,不干预,服务到位”的思想指导下,深圳市建设金融安全、高效运行区的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深圳金融业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深圳再现 金融高地效应 明确的政策指引加上优质高效的服务,使深圳再现金融高地效应。 自2003年以来,中国国际期货公司、招商信诺人寿保险公司、中山证券公司、景顺长城基金管理公司、诺安基金管理公司、中信基金管理公司、巨田基金管理公司、民安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东安保险公司等一大批金融机构相继在深圳设立总部或迁址深圳。 进入2004年,借CEPA实施的东风,深圳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出现了一个高潮。这一年,深圳新设或进入筹建的金融机构有13家,其中总部有4家,地区总部或分行(公司)9家。其中最大的亮点,正如深圳银监局局长于学军所言,“2004年是深圳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高峰年”。由于CEPA协议将香港中小银行进入内地市场的设限从原来的资产总规模200亿美元降为60亿美元,此举极大激发了港资中小银行进入内地的积极性,现有三家符合条件的港资银行—香港永隆银行、大新银行、上海商业银行无一例外地将其在内地的第一家分行设在了深圳。同时,在深圳已设机构的东亚银行、华商银行、恒生银行三家外资银行也纷纷扩大在深业务,开始设立新的分支机构。此外,香港嘉华银行成功收购了在深圳注册的中国国际财务公司,香港工银亚洲重组华商银行正在顺利推进。 特别引人瞩目的是深圳的基金业,近年来成长尤为迅速,已成为深圳金融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亮点和新的增长点。目前,深圳基金业无论是基金管理公司数量,还是管理的基金规模和业绩,都在中国内地名列前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深圳现已拥有基金管理公司15家,占中国内地基金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管理的基金规模占全国一半左右,在全国管理基金规模过百亿元的10家基金公司中,深圳公司占据了其中的5席,南方基金公司位居首位。深圳基金管理公司还以突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国内同业中独领风骚。 深圳金融业的高地效应,还在深港金融界越来越广泛的合作前景方面得到体现。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CEPA的全面实施,加之深港两地通关能力的提高和人员往来更加自由,深港之间的金融一体化的趋势必将更加明显。深圳通过与香港合作,可以增强对全国的吸引力和辐射力;香港透过深圳,则可以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诸如成本过高而竞争力降低等问题。深港金融业是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不仅存在很强的互补性,而且因融合而相互增添魅力。目前,深港金融业之间一般的结算业务渠道都已解决,2002年两地开通了港元支票、港币银行卡和港币全额实时支付系统;2003年开通了美元全额实时支付系统;2004年7月又开通了美元支票联合结算业务。两地间的机构互设也在提速,特别是CEPA大幅降低了港资银行进入内地的门槛,港资银行积极开办人民币业务等,无不成为深圳金融合作的强大助推力。据悉,在深圳各金融监管机关的配合下,市政府已提出了深港金融合作实施方案,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抓紧落实,并取得初步成效。市政府还组织到香港访问交流,数次接待香港证券学会和香港广东商会深圳考察团来深圳访问,探讨金融合作方式。 深圳金融业的高地效应,同样体现在其对国内其他地区不断增强的辐射能力上。作为全国两大交易所所在城市之一,深圳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发展,近几年更是为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的开办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目前,诞生不到一年的中小企业板已成为深受全国中小企业热捧的融资平台,截至今年4月28日,已有50家公司刊登了招股所明书,45家完成了新股发行,42家成功上市,融资总规模为109亿元,流通市值达123亿元,总市值为441亿元,全部招股公司发行规模为13.8亿股。除资本市场外,总部设在深圳的招商银行、平安保险、国信证券等金融机构在开拓国内市场方面也取得了赫赫战绩。 经历了几年的风风雨雨,付出了几年的呕心沥血,深圳金融机构的队伍越来越强大,业务规模越来越壮观,影响力越来越深远,对深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显著。作为深圳未来长远发展战略中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金融业在深圳的地位越来越巩固。 作者:记者李焱徐强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