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家家试种为哪般(聚焦)(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5日03:3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家家试种为哪般(聚焦)(组图)
面对花花绿绿的宣传材料,老农董四保不知该选择哪个新品种。

  本报记者 鲍丹

  5月初,北方的玉米播种季节已经接近尾声,但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的常玉老汉又犹豫着买了两种玉米种子。“家里30亩地,今年已经陆陆续续买了七八种玉米种子了。”5月8日,在太原市清徐县种子公司大运经销部门口,常玉揣着最后买的半斤“农大108”苦恼地说:“不同的地要种不同的种子,但每年出来那么多新品种,人家说好,自己没种过心里总不踏实,只好都试试。”据了解,在太原、晋中、吕梁一带,玉米农户每年种三四种玉米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地多的甚至要种七八种。

  农户:

  新品种多了,家家都搞试验田

  走进大运经销部,墙壁上满是花花绿绿的宣传海报,一道“真正的育种家种子,就是不一样”的红色横幅拉在东墙下,遮盖了后面的海报,占据了明显的“广告”优势。老农董四保沿着墙根十分仔细地端详这一切,虽然已经不止一次地听销售人员介绍各品种特性,他还是不确定挑哪一种好。“新品种多了,家家都搞试验田。”老董打趣说。经销部的销售人员安福林介绍,种子市场更新换代非常快,每年农业科研机构、各大种子公司都会推陈出新。这个经销部今年销售了1万多公斤玉米种子,就有23个品种,去年的老品种只剩三四个。

  “地有好坏之分,每样种子也有自己的特性,了解清楚了才能获得丰收。”安福林说。老安是县农科站的退休人员,退休后与人合作经营这个种子经销部。他很热心地用自己的农科知识向顾客推荐新品种,但在别人眼中还是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然而这样专业的“王婆”也是很难得的,整个清徐县的种子公司经销部、代销点中,没有一家配备一名专业的农科咨询员。

  在离大运经销部不远的丰润村个体种子代销点上,销售还是由杂货商贩临时操刀上阵。据了解,为了帮助农民科学选种,今年1月份,清徐县农业局还专门组织七八十名种子经销商进行过一天的从业培训。可能由于培训时间紧张且时隔几个月,面对记者的询问,丰润村经销点的小姑娘只能勉强应答两句,问及种子为什么好,就只会指指墙上的海报。

  “今年地旱,雨水明显比去年少,现在地里出苗情况不太好。”在村里代销点购买了8种玉米种子的农民王云发说,“品种变了,天气变了,对收成越来越没底了。”

  县农业局:

  有钱养兵,无钱打仗

  去年玉米收获时,清徐县组织全县种粮大户、各镇分管领导、村主任到新品种示范田现场观摩,从直观上感受优良品种的情况。“临走时就只能拜托他们回去多宣传宣传了。”农业局党支部书记赵瑞华说。

  据了解,太原市今年投巨资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工程,计划培植2000个科技核心示范户,目标辐射带动4万农民,通过专家入户指导、培训等方式使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为了使有限的力量发挥最大的作用,只能主要集中在种粮大户和示范户上面。”赵瑞华说。

  清徐县有25万农民、6万农户,却只有20多名专职农业科技人员,平均每个乡镇两到三人。“按理想模式,应该一个村配备一名农科员,全县193个村至少应该有180名农科员。现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力量太薄弱了。”清徐县农业局分管农科站的副局长韩长勇说。

  在清徐县,每个乡镇农科站仅有一名工作人员享受县财政工资,其余人的工资则由乡镇财政自己负担。乡镇条件好的,工资可以达到1000多一点,条件不好的每月只有四五百元。下乡补助是每天一至两元,此外,再无其他津贴。“农科员几乎天天下村,家里的事顾不上管,收入根本比不上外出打工人员。”安福林说。

  “农业工作者的平均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行业,农大毕业的学生流失严重,能走出农口就走出农口,农科人员特别是一线农科员的后备力量补充困难。”清徐县农业局局长龙俊平介绍。据了解,山西县级农业局每年的财政经费基本只够应付人头工资和办公经费,一些大型科技示范项目则完全依赖国家、省、市的项目经费,“县乡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远远赶不上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县农业局基本上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态。”山西省一位从事农村工作研究的专家这样总结。

  无奈的“试验田”(编辑点评)

  朱隽

  “家家都种试验田”,说是打趣,实则无奈。清徐县农民的无奈,不只在于他们对新品种缺乏了解,更在于他们得不到贴身又贴心的技术指导。这已经成为很多农民兄弟在农业生产中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实。

  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渴求,可以用“望眼欲穿”四个字来形容。我国农业科技的革新步伐日渐加快,各种农业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可新技术的不断供给总是不能与农民的急切需求有效对接。那些让农民眼巴巴盼着的“新式武器”也只能是“画中的饼”了。

  不仅在清徐,许多地方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现象都非常普遍。尽管目前政府启动了面向农民的“科技入户”工程,可是,这毕竟才刚刚开始,我们的国家那么大,农民那么多,情况那么参差不齐,要让科技的甘露滋润广袤的大地,任务还相当艰巨。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技推广的投入,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应当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入农技推广领域,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希望农民别再种“试验田”了。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15日 第五版)
家家试种为哪般(聚焦)(组图)
农民王云发带到田头的四种玉米种子。

  本报记者 鲍丹摄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