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两代大连人圆梦俄罗斯(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5日08:20 大连晚报
两代大连人圆梦俄罗斯(图)
两代大连人圆梦俄罗斯文/图 首席记者 张晓帆

  “我一直希望能够亲近这片黑土地,亲近救命恩人的国度。虽然她已经不在人世了,可是知道离她很近,我就感觉满足。”已经78岁高龄的刘夏在踏上俄罗斯的土地之后,无限感怀。

  与她一样怀有寻梦情结的还有另外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她们分别是旅顺人贾秀珍与徐仲伟。1949年至1955年间,3位老人都曾在位于旅顺口区的前苏联海军修船厂工作过。与前苏联专家有过长久密切的接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份情谊从来不曾淡过,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绵厚。 “当我得知3位老人的俄罗斯情结时,就决心要促成这次海参崴之行。”此次访问活动的发起人、47岁的谢廖沙告诉记者,虽然从未见过战火与硝烟,他心中的“苏联红军情结”却同样深厚。

  5月7日至9日,短暂的俄罗斯之行中,78岁的刘夏几度落泪。具有几十年俄语翻译经验的刘夏每每提及1952年自己经历的那场劫难,提及劫难中苏联人克留考娃的恩情,都禁不住泪水纵横。医生曾通知家人准备后事

  刘夏告诉记者,1952年,她在前苏联海军修船厂任翻译组组长,未婚,住单身宿舍。一天,她突然失去了知觉,被送到当时的中苏医院。经过检查,医生宣布她患了脑炎。这种病在当时死亡率极高,许多人因此丧命。一天一宿的抢救后,刘夏依然昏迷不醒,医生通知家人应该准备后事了。修船厂翻砂及木型车间主任、45岁的苏联大姐克留考娃得知此事后,立刻通知工人叫来救护车,把刘夏送到苏军陆军医院。克留考娃的爱人是这家极少收治中国人的医院的院长。为救刘夏,这位老布尔什维克走了一回“后门”。获救经历上了《旅大日报》

  刘夏住进苏军陆军医院后,正好赶上莫斯科的脑炎专家组来此研究新药,刘夏成了第一个“试验品”。结果,新药成功了,刘夏因此捡了一条命。专家们也因此受到国家的奖励。“如果没有克留考娃大姐,就没有今天的我。她是我的救命恩人哪!”时隔50多年,刘夏依然忘不了是慷慨善良的苏联车间主任救了她。刘夏的这段经历后来登在《旅大日报》上,题目就叫《死里逃生》。 在刘夏的记忆里,克留考娃拥有一头黑发,漂亮、善良,富于同情心,对中国人非常友好。有一次,克留考娃到工人家走访,看到翻砂工董长顺的家门破烂不堪,风一吹直呼扇,当时眼睛就红了。回来后,她马上让刘夏写报告,从仓库里拉了一车木板送给董长顺。送完木板,她又发现董长顺的女儿得了淋巴结核,从颈部直烂到腋下。克留考娃非常难过,天天带着女孩到医院换药,直到把孩子的病治好。告别时两人哭成了一团

  1955年,苏联专家撤离旅顺,克留考娃也要走了,刘夏跟她抱头痛哭。“我还清楚地记得,克留考娃离开旅顺时是48岁。如果她现在还活着,已经应该有98岁了。”刘夏告诉记者,其实她本名叫刘芙蓉,克留考娃总是按苏联人的习惯,喊她“刘夏”。为了纪念这位救命恩人,从1955年起,刘芙蓉就更名为刘夏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打听她的下落。她肯定已经不在人间了,没能见她最后一面,这是我永远的遗憾……”刘夏说,或许是为了亲近老人的灵魂,她才选择在“5·9胜利日”这个特殊的时刻来到俄罗斯,来到生育她救命恩人的黑土地。歌声陪伴老人一路行来 从踏上俄罗斯起,3位老人的回忆便滔滔涌出。曾在前苏联海军修船厂做总务行政工作的贾秀珍,清楚地记得她接触过的许多“苏联老大哥”。看到海参崴乡间色彩艳丽的木房,老人说:“俄罗斯民族是个非常爱干净的民族,他们每隔几年就要油漆房子。”她告诉记者,俄罗斯人喜欢吃黑列巴,喝苏泊汤;男人尊重女性,任何场合都奉行“女士优先”。

  从俄罗斯边境小镇戈城乘车前往海参崴,一路上,3位老人一直在用俄文唱歌。从《喀秋莎》到《红莓花儿开》,从《我亲爱的祖国》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直唱得俄罗斯老司机伸出大拇指……歌声成了老人在海参崴的通行证。不管是在胜利广场的庆祝游行中,还是在与海参崴老战士合唱团的聚会中,只要巴扬琴奏出熟悉的旋律,歌声便成了最好的桥梁。两代大连人登上《金角报》

  在海参崴著名的要塞博物馆参观时,大连人的热情与真诚打动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破例在工作时间与大连人一起联欢座谈。得知大连市民谢廖沙在20年时间内,18次往返于大连与俄罗斯之间,收藏了数千件苏联红军纪念品,并举办了苏联红军历史陈列展,要塞博物馆的负责人表示惊讶,她说:“没想到许多东西我们都忘了,你们仍记得,这真让人感动。”这位负责人当即表示,如果可能,将前往大连参观苏联红军历史陈列展,与谢廖沙进行工作沟通和交流。

  两代大连人的寻梦之旅引起海参崴当地媒体的注意,《金角报》主任记者谢尔盖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当地电视台也把大连人参加胜利日庆祝的镜头摄录下来。大连人发自内心的笑容为胜利日增添了一份深情,更为两国人民的友谊抹上亮丽的一笔。图片说明:海参崴之行虽然短暂,一路上,歌声始终与大连人相伴。

  作者:首席记者 张晓帆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