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谁在制造80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5日09:50 每日新报

  王晨辉段毅刚

  一提起“ 80后”,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韩寒,他刚出道的时候只有 17岁,被人们惯称为少年作家,之后坐在《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上的春树带着满脸不屑和盲从成了世人眼中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孩子的代言人,真正被贴上“80后”标签一炮走红的是郭敬明,跟随这个名字,我们忽然发现了更多靠写字一下子名利双收硕果累累的孩子。

  昨天,在南开大学进行了一场“青年作家高峰论坛”,文学评论家白烨、作家马原、“新概念”文学大赛总负责人李其纲等人和已经成长起来的“80后”作家一草、小饭、蒋峰、颜歌、彭扬、张佳玮等人到场畅谈青年文学的发展。这其实是为《我们,我们———春光乍现》一书在第十五届全国书市前进行的一次预告性彩排,“80后”作家以集体阵容同时出现就是从“我们,我们”书系开始的。“80后”作家的出处多来自 新概念作文大赛、《萌芽》杂志和网络间。

  有人说“80后”是直奔名利而去的一代写作者,即使他们在宣扬文学的梦想,也只不过是为了迎合宣传的需要,而媒体对“80后”的聚焦更像一场商业的狂欢,“80后”变成了娱乐圈的演员。

  是谁在制造“ 80后”?书商?媒体?读者?还是我们自己?

  谁在制造谁

  一个概念的形成并不容易,它必须整天在你眼前进行强化记忆,对于“80后“一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02年,四川大学的几个诗人率先提出“80后”诗人群体概念,之后,湖南一份《写手》杂志开始长时间举办“80后”小说作品联展,尽管这个概念在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但依附网络的力量,“80后”这几个字很快从人们眼前跳了出来,并同时出现在天涯社区、西祠胡同、北大新青年等论坛里,在短时间内人气骤增,并出现了实力派和偶像派之争。

  最先关注这个群体的不是媒体而是书商,这些整天用猎人般的眼睛死盯着那些ID想用小饵钓大鱼的人如同一群不明身份的盗火者,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廉价的作者,而是一个可以炒作、进行商业包装的概念,“80后”这句流行语适时地出现了。

  在出版者眼里,青春成了可以贩卖的最佳产品,“80后”写作者则是票房保证,一位出版人曾经告诉记者:“只要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写的东西首印两万册几乎都能卖出去,无论是合集还是单本作品都不愁没市场。名气一般的作者版税是7%或者8%,名气大一些的能拿到 10%或者更多,网络签约作者可以根据自己文章在该网站上的点击率得到不同的报酬。”

  为了让自己的票房一路飙升,书商开始在“80后”的脸上画重彩。李傻傻在尚无一部作品成书的情况下已经被包装成文坛顶大梁的才子形象,迅速集无数赞美于一身,因为此时,他的《红X》书稿就攥在书商手里,正在坐等行情看涨再扔出手中的牌。之后,对“80后“的炒作更上层楼,出现了“ 80后五虎将”“80后五才女”“ 80后五才子”,张悦然被冠以“ 80后玉女作家”的称号。

  这些近似娱乐的名词让读者反感,那些“80后”写作者却成了背黑锅的人,许多评论家和读者还没有看他们的作品就急着出来指责“80后”。这个群体,终成媒体焦点。

  无疑,“80后”写作者们相比任何一个年代的作家都是一群最配合包装,炒作成功率最高的一代,而“80后”在制造者的操纵下已经成为“泛娱乐化”的一个标签。

  谁在误读谁

  大量商业因素的介入让很多同龄人也非常反感,一位女大学生说:“听说郭敬明一篇8000字的文章配上150张图就能凑成一本书。写作完全成为一种商业行为,这还有什么文学乐趣可言呢?”

  当初的少年作家都长大了,就连他们自己也开始对“80后”这个标签开始质疑。第四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我们,我们”书系策划人之一刘一寒对记者说:“我们这些人最初散落在各个角落,即便在网站的论坛里发帖子也没人关注,人们印象里我们都是小孩。我们不喜欢这种被轻视的感觉,因为跟参加历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很多人都是好朋友,就专门建了自己的网站,也策划出了一些关于‘新概念作文获奖作品’的书。出生年份不应该是一种束缚,我们更愿意别人叫自己青年作家,而不是‘80后’写手。最初聚在一起也许为了好玩,也许为了商业目的,但现在我们越来越感到自己对文学的崇敬和写作的责任感,玩票的只是少数人。没准伟大作家以后就从我们中出现,那时候才能为‘80后’正名。“

  《再见,上海》的作者,被标为“80后五才子“之一的一草认为:“无论是媒体还是我们自己,关注的是这个概念,这群人,而不是我们的作品和我们的内心。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我们这代人太追求独一无二了,从小到大优越的生活依然没有让我们对文学的渴望泯灭,人们不能仅从‘80后’这个标签就想当然地认为我们肤浅、没责任感。生活经验不足是我们的缺点,但谁都在成长。”

  “ 80后五虎将”之一,《倾城》的作者张佳玮说:“对‘80后’这个概念我比较反感,本来我们想出这个说法是因为大家年龄差不多,在网上玩比较有亲近感,现在它却成为一个商业概念被人利用。我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我更愿意让自己在文字里安静或者飞翔。不管什么年代,文学的本质不会变,我是一个安心写作的人,我有自己的规划,目前准备写一部历史题材小说,正在到处查资料。”

  评论家白烨建议“80后写作群”:“既要不断地反省自己,又要不断地调整自己,更要不断地强化自己。在这个时候,文学竞技上的演练与高下之分,与其说凭靠的是才力,不如说凭靠的是定力。当然,人各有志,不必强求,有的人愿意在顺应商业写作中早收名利,也无可厚非;但如果相当多的人都朝商业化奔跑,那无疑既是一种悲哀,又是一种放弃。”他认为在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概念前,只能还沿袭“80后”这个称呼。

  作家马原则说,“ 80后”作家的写作已经进入了成熟期,文学作品市场化本身没有错。

  谁在成为谁

  据一位出版人透露,他们已经跟一批“90后”小作者签约,首批将推出十位小女生作品,之后的出版计划是十部男生作品。也许当人们的视线逐渐转移,才能给“80后”以冷静,才能还把娱乐和喧闹跟这个群体剥离开。

  “80后”这一概念是图书制作进入市场化后的成功案例,它成了一个公众品牌,为最追求个性的一代人贴上了一个最不个性的标签,所以这个符号注定会被撕掉。他们组成了中国文学史以来最庞大的写作团队,他们的身上有正在燃烧着的对文学的激情,他们有时候看不清前面的方向会陷入恐惧,他们被很多人误读,他们正在努力成为他们自己。

  本版撰文新报记者王晨辉本版摄影新报记者段毅刚

  :

  2004年 2月春树登上《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 2004年4月“80后“文集《重金属》出版,该书收入李傻傻、胡坚、小饭、张佳玮、蒋峰五位“80后”作家的最新作品,这五位被称为“80后写作五虎将”。

  2004年 6月张悦然、黄亮、颜歌、顾湘、白雪被冠以“ 80后五才女”称呼。

  2004年 6月“ 80后五才子”一草,田禾、恭小兵、水格、霍博出现。

  2004年 7月《我们,我们——— 80后的盛宴》出版,七十余位“80后”写作者集体亮相,同时,“80后”现象引起国外媒体广泛关注。

  2004年 11月《十少年作家批判书》出版,这是一部标准的让孩子们自己窝里反起内讧的书,该书共收录13位作者的22篇批判文章,书中对“80后”作家的批判“口下无情”,韩寒被批评为“一把破损的旧钥匙”,郭敬明被批评为“文学王国里的小太监”,春树则被讥讽为“没脑袋”。

  2004年12月法院对“80后”作家郭敬明与庄羽著作权纠纷案作出了一审判决。判决认定郭敬明所著《梦里花落知多少》剽窃了庄羽《圈里圈外》的人物关系,并在12个主要情节上与原告作品相同或相似,侵犯了庄羽的著作权。判令郭敬明、春风文艺出版社立即停止《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的出版发行,共同赔偿原告庄羽经济损失20万元,在报纸上公开向原告庄羽赔礼道歉,被告北京图书大厦有限责任公司停止销售《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

  张佳玮

  一草

  易术

  小饭

  胡坚

  王小天

  蒋峰

  颜歌

  春树

  张悦然

  郭敬明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